第A006版:辉煌十三五-荆州区成就巡礼

第A006版:辉煌十三五-荆州区成就巡礼

李埠镇:“一筐菜”托起产业半边天

    农技专家上门为倪学志指导种植。

    菜农在合作社内打工,增加一份收入。

    倪学志在田间劳作。

    大棚内的蔬菜长势喜人。

    长江禁捕以来,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记者邹艳贺晨珏特约记者肖晓波通讯员林越文/图

  走进冬日的荆州区李埠镇,处处可见一片片蔬菜大棚,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道路两旁,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蔬菜合作社遍地开花,不少菜农推着自家种的蔬菜到合作社售卖,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16年以来,李埠镇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要求,以“提前翻番,同步小康”为目标,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蔬菜立镇、蔬菜大镇、蔬菜强镇”战略,持续推进荆州城区“菜篮子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同时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全力建设绿色、秀美、幸福的李埠镇。

  放大区位优势

  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荆州区李埠镇东依荆州市中心城区,西与宜昌市为邻,南濒长江,北接太湖农场,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适宜蔬菜生长。

  李埠镇现有耕地面积6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亩,蔬菜大棚1.1万个,面积1.1万亩。

  “根据李埠镇的区位优势,通过发展蔬菜产业,老百姓收入较丰厚,也比较稳定,每亩平均纯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李埠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刘志华说,老百姓奔向小康生活的保障就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

  目前,全镇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有60多家。产销过程中社员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全流程“六个统一”服务,包括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统一供肥、统一采摘、统一销售,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产品质量,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有力保障,还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

  2005年,李埠镇被确定为荆州市“菜篮子”基地,同时也是荆州蔬菜生产第一镇和放心菜基地。今年疫情期间,该镇滞销蔬菜达6.5万吨,为解决合作社农产品滞销问题,通过区镇两级共同协调,打通多渠道销售方式,推动李埠镇滞销农产品最大化销售,并积极响应荆州区“蔬菜包”免费配送政策,在全镇筹集各类蔬菜共计358吨并配送到各社区。

  据统计,李埠镇年产销蔬菜50万吨,蔬菜年产值突破5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80%以上。

  旭东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2017年挂牌成立,目前拥有2个基地。在天鹅村基地,记者看到,白菜、包菜堆放整齐,雇请的几位村民正在打包装车,合作社负责人张旭东说,“这些蔬菜准备发往湖南。”

  随后,记者来到沿江村基地,陆陆续续见有菜农前来售卖蔬菜,清点着卖菜的钱,她们的表情喜滋滋的。合作社内,两位村民正在给花菜打包,动作非常熟练。今年60多岁的蔡于香告诉记者,她2017年就在合作社做事了,自己也种田,田里没事的时候就来这打工赚点生活费。“年纪大了,在外面打工没人要,趁自己还能做,力所能及挣点钱,给子女减轻负担。”蔡于香笑着说。

  张旭东的合作社越做越大,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有五六百户村民都种起了蔬菜,每年村民的收入都增加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村民们的“口袋”都鼓了起来。同时,合作社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农忙时,一天可雇请上百位村民,这也为村民增加了一部分额外收入。今年,张旭东被荆州区评为“十佳种植能手”。

  强化产业支撑

  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李埠镇以产业扶贫促进经济增收,依托“三变”模式,大力发展产业,多措并举,形成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的良好局面。同时,为保证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与村级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享受产业发展成果。截至2020年10月20日,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021户3372人,其中已脱贫1013户3356人,脱贫比例达到99%以上。

  倪学志是李埠镇龙州村一组的村民,因贫困,妻子抛下女儿与他离婚,家中还有80岁的母亲需要照顾,他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依靠种地和打临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2014年,倪学志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心里踏实。”倪学志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

  大棚蔬菜种植具有不受季节限制、安全卫生、节省成本、适栽品种多、生产效益高、操作方便等优点,是近几年李埠镇大力推广发展的农业产业。

  群众的内生动力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李埠镇严格践行“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技”的方针,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通过技术培训,倪学志心里有了底气。为了尽快摘掉贫困的帽子,2018年,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倪学志贷款10万元,搭建起蔬菜大棚,种植5.8亩反季节蔬菜,有黄瓜、莴苣、豆角、苦瓜等。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他起早贪黑,不分昼夜,不惧风雨,始终奋战在田间地头。清沟排涝、选优育种、培苗修枝、施肥杀虫,无论刮风下雨,他不曾停歇。有了好的收成,还得有好的销路。村里的合作社主动优先收购他家农产品,倪学志种植大棚蔬菜得心应手,凭着他那股子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劲,当年他靠种植蔬菜收入3万多元。

  除此之外,镇村帮扶干部积极帮助他落实各项政策帮扶,2018年,倪学志获得产业奖补8730元,女儿每年享受1340元教育补贴,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如今的倪学志不但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经济收入也不断增加。“现在扶贫政策好,我也不能只等靠政府的帮扶,自己也得实实在在干,自己不干,谁也帮不了你一辈子!”倪学志说。

  “我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到目前为止,现在贷款就只差1万多就还完了。趁着身子强壮,多干些活,想让女儿过上好一点的日子,贷款还完后我就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了。”倪学志满脸信心地说。

  李埠镇严格践行“摘帽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政策,不摘监管”的要求,对脱贫的村民及时展开回头看,落实稳定脱贫。

  “坚持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李埠镇党委书记徐刚说。

  全面禁捕禁钓

  换条新路发财致富

  孟子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遵循自然规律,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

  自2020年6月底长江禁捕工作开展以来,李埠镇积极按照荆州区农业农村局要求开展工作,成立了镇禁捕专班,对涉及4个村的渔民入户摸底登记,在入户过程中,对每户渔民发放禁捕通告和《告渔民一封信》,通过宣传车和广播宣传禁捕通告,在沿江、河主要渡口安装宣传牌、拉设横幅等多样宣传形式,做到长江禁捕政策知晓。

  龙洲村二组村民陈中国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长江禁捕后,他上交了渔具、渔网、渔船,成为全村最早一批主动上交渔船的渔民。

  “渔船上交后,我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国家为我买了15年的保险,这让我以后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2019年,通过换届选举我当上了龙洲村的治保主任。”陈中国说,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子孙,想得通也放得下。

  禁捕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有所恢复,禁渔效果初步显现。陈中国说,“有时在长江边散步时,都可以看到鱼儿在长江里欢快跳跃的画面,令人非常激动。”

  通过前期大量宣传工作,现已完成全镇持证渔民登记和公示工作,按照方案,渔民代表共评议出符合标准渔民243户,其中持证专业渔民177户、持证兼业渔民48户、历史遗留问题无证专业渔民18户。现李埠镇渔民船只已按要求全部拖拽上岸,江、河水面无遗留一艘渔船。现已顺利完成了243户渔民的协议签订,共发放渔民补偿款1799万元。

  目前,李埠镇长江禁捕工作处于渔民安置阶段。人社部门组织渔民进行了保险政策的宣传解释,签订了安置保险协议,对未参保的渔民设立保险账户,下一步,将按照保险政策把安置保险资金打入渔民保险账户,以解决渔民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为了保护好长江鱼类资源,防止在禁捕期间发生违法捕捞现象,李埠镇还成立了由退捕渔民组成的护渔队,开展日常巡查,对违规垂钓进行制止与劝离,对不听劝离的交予公安、渔政部门处理,通过管理有效制止违规行为。

  近几年,李埠镇在荆州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准确把握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机遇,做强“菜篮子”工程,产业振兴;围绕“十三五”的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奋力争先;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时不我待。全镇经济社会呈良好发展态势,将昂首阔步迈入“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