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编者按 □文/图记者黄思明通讯员吴兰兰记者潘璐 已经竣工的荆州机场,正在重启荆州640万儿女的蓝天梦,荆州机场的建设者是其中最美的风景。春秋冬夏,寒来暑往,他们披星戴月,用智慧和汗水共同绘制着荆州重启蓝天梦的“工笔画”。 综合管理部部长郑红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凌晨1时完成调研材料,上午8时到施工现场协调项目车辆,10时到食堂与物业对接新招聘员工进餐住宿问题,下午2时筹备行业验收会议…… 这是荆州机场通航前最后的“冲刺”,荆州机场建设工程指挥部综合管理部部长郑红显得格外忙碌。“综合管理部的工作又多又杂,要特别细心。”临近中午,他路过食堂却来不及吃饭,走到会议室,一遍遍检查行业验收会的准备情况。从座次安排,到PPT播放,再到资料摆放,甚至茶水准备都详细查看。 “这些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都能影响大局。比如,汇报材料,一旦有错,就会影响行业验收结果,后果不堪设想。”说完,郑红又埋下头,认真检查。 通航前,郑红和综合部的同事们实现了各类验收会议流程顺畅、文字材料“零差错”,为机场顺利通过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文经手,无差错,上工地,能协调。”这是同事们对郑红的评价。 今年3月,荆州机场驻场设计、施工、监理等近10个单位同步进场复工,成为全市最早复工复产的重点工程之一。从复工复产筹备以来,郑红连续45天驻扎工地,为各单位协调防疫物资等事项,为荆州机场建起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坚实防线。 “不仅‘写诗作赋’,还能‘提枪上马’。”郑红再次打起精神,投入新一轮的“冲刺”。 质量安全部部长熊伟 ﹃是挑战,就稳稳接住﹄ “荆州机场项目是巨大的挑战。”2020年底,荆州机场航站区迎来竣工验收,看着质量安全零事故的“成绩单”,质量安全部部长熊伟如释重负。 已回汉的他,在电话那头回忆起当初的种种不易。“荆州机场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援建项目,从行政岗位转到质量安全岗位,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同事们眼中的熊伟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面对挑战,他选择了“稳稳接住”。 2018年秋,荆州机场百废待兴,工程质量安全体系从零起步。熊伟跑遍大兴机场等国内知名机场,学习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法。回到荆州机场工地,他又认真研究支线机场施工特点,编制方案。充分发挥监理人员责任,让监理人员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同步管好安全,形成监理“一岗双责”制度,筑牢机场工程建设的安全红线。 2020年荆州机场复工复产时,他提前到岗,带着团队检查塔吊、脚手架,确保器械安全。人员到岗后,他又积极协调物资,组织应急演练,向大家传授防控知识。汛期,他又组织人员运来安全防护材料,让正在建成的跑道不受雨季和汛期影响。 工程质量安全成为荆州机场工程建设“加速度”的保障,2020年底,在荆州机场工程即将收官之际,熊伟怀着不舍之情回到武汉,参加天河机场改扩建工程。望着自己战斗过、努力过的“战场”,他无限自豪:“我用勤奋战胜了挑战,终于不负自 己,不负组织!” 对外协调部部长李松 工地上的﹃大堂经理﹄ “有难事,找‘大堂经理’。”在荆州机场项目建设工地上,“大堂经理”李松正在对接站前道路、供电通水和地下管网建设各项事宜。 “大堂经理”是同事们送给李松的外号,他的职务是对外协调部部长。在同事们眼里,他擅解难题,会协调,是万能的“大堂经理”。 2020年12月中旬,荆州机场航站楼消防工程迎来行业验收,竣工验收和行业验收间隔时间短,在15天内要办完所有消防证件手续,别人想都不敢想。此时,“大堂经理”李松主动出击,一边与住建、质监等单位联系,一边着手准备材料、申办证件,运用“容缺受理”相关政策,争取优先办理,在15天内完成了从材料整理到拿证的全部流程,保障了行业验收。 去年3月疫情期间,李松还往返100多公里从指挥部收集材料,到市政务服务窗口办理机场复工复产相关证件;6月,他又多次与供电部门对接,顺利完成荆州机场供电工作;汛期,他还积极对接水利部门,重新布局机场周边排水系统,确保场道施工不受汛期影响…… 在万能的“大堂经理”面前,没有难事。白天在建设工地忙碌,晚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从没听他喊过一声累。他说:“我是老党员,遇难题挺身而出是本分;我是荆州人,支持家乡建设是分内事。” 飞行区项目部部长王斌 ﹃工程重地,请让我上!﹄ 进场没有施工道路、土质含水量高、渔塘淤泥深容易感染血吸虫病……荆州机场动工前,无数困难摆在面前。 “我是大西北场站空军,工程重地,请让我上!”2018年8月,在援建荆州机场项目征求意见会议上,湖北机场集团王斌当众表态。“会场上,我年龄最大,又是老兵,义不容辞。” 说完,他就收拾行李,匆匆赶往荆州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车,一片荒芜,但这打不退一位老兵的斗志。没有住宿区,王斌就白天住工地、晚上住酒店;没有施工道路,机械不能进场,王斌就组织器械和人员把鱼塘填平,铺出一条路;土方含水量高,土质硬度不达标,王斌就带着工程人员反复试验,研究出石灰加固土质的方案。 2019年底,荆州机场飞行区土石方工程行业验收会上,中南质监站的同志们竖起大拇指称赞:“荆州机场土石方工程质量好!”这在王斌看来既是荣誉,也是鞭策。 “飞行区是机场的核心。一个机场可以没有航站楼、停车场、办公楼和宿舍,但不能没有跑道!”王斌深知任重,他每天早上6时,他就在混凝土道面施工现场“打卡”上班,图纸会审、方案编制、施工建议……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眼下,荆州机场即将通航,天河机场第三跑道站坪及配套工程开工,王斌又主动请缨踏上新征程:“虽然已回武汉,但我把汗水和奉献都留在了荆州。” 航站区项目部部长陈军 ﹃钉﹄在岗位上啃下﹃硬骨头﹄ 2020年跨年夜,晚上8时,航站区项目部部长陈军依然在工地上忙碌着:“即便航站楼及附属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整改也一刻不能松懈。”为了不耽误民航专业工程验收,陈军用坚守和忙碌书写了最美“敬业福”。 2019年,因人事变动,航站区工程负责人空缺,陈军临危受命,从计划合同部调任航站区项目部。荆州机场航站区涵盖航站楼、办公楼、导航台站、消防救援站等19个大大小小的建筑物,各单体建筑同步开工,交叉施工,协调上下游之间的工序,确保工程建筑按节点时间交付,是一块“硬骨头”。 面对“硬骨头”,陈军让自己变成“钉子”。在机场建设的8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无数次带着方案和数据资料,与施工方和技术方沟通。在他的协调下,通信导航工程有了安装台面、中心变电站的土建工程顺利完工、助航灯光调试有了电源保障……一项项难题迎刃而解。他还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成功应用到航站楼工程建设中,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展示和数据集成优势,及时发现建筑施工和安装中的技术问题,提高效率。 “每天7时到工地,除了晚上睡觉,宿舍不见陈军人影。”“很难看见陈军穿几天干净衣服和鞋子,总灰扑扑的。”他的坚守获得了机场公司上下一致好评。 弱电项目部部长刘国文 在宿舍建起临时机房 大数据、智能运行系统、自助系统……这些看似距离旅客很远的科技词汇,是荆州机场智慧建设的重要成果。2020年底,走进航站楼大厅,自助行李、自助安检和自助登机系统衔接顺畅;在监控机房,屏幕正播放着机场实时场景。弱电项目部部长刘国文指着弱电主机房,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就是机场的‘智慧大脑’,正是这个‘大脑’让我们机场的智慧化程度明显优于其他支线机场。” “建设智慧机场是弱电项目的重中之重。”2年前,刚接手荆州机场弱电项目的刘国文就觉得这个项目“不简单”。“当地人民对机场建设的热情和支持,机场工程建设速度推进之快,超乎想象。”刘国文觉得肩负着千钧重担,一路昂首向前。 弱电设备进场时,航站楼机房还未建好,但工作一刻也不能耽搁。刘国文和工程师们一起在寝室搭建临时机房,吃住办公都在临时机房;弱电系统数量多,调试参数复杂,人手不够,刘国文就带着工程师们轮班值守,确保临时机房24小时正常运转。 航站楼机房刚一建好,刘国文就立刻搬进去,协调15个弱电系统,全天候轮班施工,如铁人一般坚守岗位。 未来的荆州机场,刷身份证就能取机票过安检、看大屏幕就能知道整个机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指挥部的同志们说:“便捷的智慧系统背后,是刘国文和团队全身心的付出。” 空管项目部部长杨海鹰 空管﹃老兵﹄熬通宵保校飞 2020年12月21日,看着塞斯纳C560校验飞机从跑道缓缓升空,荆州机场第二次校验飞行顺利完成,空管项目部部长杨海鹰终于松了一口气。为了保障校飞,他带着空管项目部的同事们熬了好几个通宵。 盲降,是机场校验飞行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需要飞行员在肉眼无法看清机场跑道的情况下操控航班降落,因此对仪表着陆和导航系统要求极高。 在通信导航系统前,这位从业30多年的空管“老兵”目光矍铄,保持着“战斗”状态:“我们机场进口设备多,每一件设备都需要调试,才能保障校验飞机顺利完成盲降科目。” 校验飞行前,灯火通明的塔台和航标灯交相辉映,成为荆州机场建设工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在空管工作“战场”上,杨海鹰带领空管项目团队监控全向信标台,改善电磁环境,调整天线角度和下滑余隙参数,完成导航仪器和校验仪表之间的一系列数据匹配。他丝毫没有心情欣赏美景,一心记挂着设备和数据,为了确保精准,仅天线调试一项就反复实验十几次,最终实现了精密导航与跑道完美对接。 面对这些,杨海鹰说,我很幸运经历了一座机场从建到飞的全过程,“为荆州重启蓝天梦贡献力量,感到万分荣幸。” 助航灯光项目部部长童立林 精益求精的工程﹃编程员﹄ 1个多月时间,安装完5个30多米长、重达千斤的登机廊桥,还要同步与设计、施工、弱电、消防、幕墙、灯光和安装等多方协调,这项在别人眼里难以完成的工作,被助航灯光项目部童立林出色地完成了。 初次见到童立林,他正在停机坪和厂方代表共同检测登机廊桥安全性能:“先检查弱电、再检查摄像头,最后检查护栏。”这句话道出了童立林出色完成工作的秘诀——为工作精准“编程”。 比如廊桥安装,他“编程”出“整体安装、交叉作业、精准调整”的一套程序。安装中,登机廊桥入口需要和航站楼进行对接,他就让施工师傅提前做好“功课”,先测量高度,将二楼安装区留空,在地板上画出固定安装区,调整高度之后直接进行整体安装,最后进行调试。同事们说:“这样的安装不仅科学,还节省时间,加快了建设速度。” 童立林说:“工程技术管理,没有捷径可走。”有着多年施工经验的他,总是喜欢带着图纸在工地上研读,一钻研就是好几个小时。他总说,只有读透图纸,了解设施设备型号性能,才能优化施工方案,“巧‘编程’出自笨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