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张明金 通讯员刘博 “以前,找民警办一件事要跑好几次,现在民警就驻在村里,随时都能找到他们,比以前省事、方便了,警民之间的感情更深了!”全国人大代表、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淌村支部书记吉明东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说着自己的感受。 近年来,荆州市公安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点,围绕“人员全覆盖、职责全明晰、管理全流程、保障全方位”,从体系化布局、全方位保障、标准化运行等方面,全面推进“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警”工作,延伸公安机关打、防、管、服触角,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格局。 全市近2000名民辅警深耕基层,他们脚下的路延伸到了乡村,像村官一样解决纠纷,像邻居一样聆听唠叨,像守护神一样维护治安。 “三无小区”脱变“平安小区” “电瓶被盗、被子失踪,这种小偷小摸真让人心烦,谁叫咱住的是‘三无小区’呢!”“‘三无小区’变成‘平安小区’,多亏了社区警务室的郑警官!” 这两句话,都是老张说的。老张是荆州区荆东路4号小区居民,过去这里是企业家属院。随着企业改制,小区变成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治安防范措施的“三无小区”,车辆乱停、杂物乱放、水沟堵塞、飞线充电等卫生、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今年3月,57岁的荆州市“最美警察”、荆州区公安分局东城派出所民警郑建强入驻4号小区。为全面掌握小区治安情况,郑建强按照“院不漏户、户不漏人、不留死角、不出盲点、应采尽采、应录必录”的原则,彻底摸清辖区人口情况。 为一改现状,郑建强找来退休党员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座谈,到每家每户征求意见,提出“党建引领+警民共治”的想法,得到大伙积极响应。 5月,4号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组建。安装门岗、聘请保安、规划停车位、整顿乱搭乱建……每一项工作背后,都有郑建强忙碌的身影。郑建强还精心绘制小区平面方位图,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组建一支10多人的“雷锋义务治安巡逻队”,轮流24小时在社区义务巡逻,为居民提供邻里调解、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服务。 不到6个月,整洁宽敞的路面、随处可见的绿化带、规划有序的停车位都出现了,废弃的车棚变成党员志愿者服务站,500多平方米的私建菜地变成居民活动中心……4号小区的面貌悄然改变,还实现了今年以来刑事、治安“零发案”。(下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