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警情5分钟内速达 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淌村有农户324户、5800人,是“全国文明村镇”“湖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村支部书记吉明东一直有一个心结,那就是村居分散、山路崎岖,出现警情后,派出所民警需驱车20多分钟才能到达村部,到农户家中时间就更长了。 今年10月,三堰淌村警务室正式在村部落户。一名民警、两名辅警吃住在村里,工作在村民身边,无论是矛盾纠纷,还是突发案件或事故灾害,驻村民辅警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协助处置,将隐患有效消除在萌芽状态。 “现在出警,我不到5分钟就能到现场,避免了矛盾升级。”驻村辅警张绍兵每天都会骑着警用摩托车,沿着村级公路巡逻,遇到张家占地、李家两口子大吵大闹等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他都会主动充当“和事佬”。驻村一个多月,他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起。 “驻村辅警不仅仅是让‘警察蓝’走在乡间小路上,更是把平安创建落实到村村落落。”荆州市公安局纪南文旅区公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何其勇说,“一村一辅警”既是对“千警进万家”活动的生动实践,更是推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落地开花。 何其勇说,该局对驻村辅警的招聘要求很严格,不光在年龄上偏向年轻化,还要求相应的文化水平。有了这些基本资格,还要通过笔试、面试、体能测试等择优聘用。我们要打造的是一支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好、服务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专业队伍。“工作中,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 驻村辅警走上各自工作岗位后,该局还通过开展“送培训下乡”等形式,针对性开展纪律法规、矛盾纠纷化解、基础信息排查、安防知识宣讲等知识培训,确保“村警”敢履职、会履职。 驻村共建筑牢禁毒防线 为把驻村警务室真正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荆州市公安局按照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制度流程、统一防护装备、统一档案模式、统一警务服装、统一考核奖惩的标准建设村级警务室。 走进沙市区公安分局岑河派出所驻村警务室,墙上显眼位置悬挂着驻村辅警的工作职责、制度纪律,《驻村辅警工作日志》《会议培训记录本》《驻村辅警工作手册》等工作台账整齐码放在办公桌上,安防设施、警械等装备一应俱全。 岑河派出所教导员方安介绍,2018年4月,沙市区以该所为试点,全面铺开民辅警驻村工作,1个社区、11个自然村、2个分场实现全覆盖。 结合辖区外流贩毒问题突出的实际,该所充分发挥驻村民辅警人熟、地熟、情况熟和在当地常驻的优势,深化禁种铲毒宣传教育,防范打击贩毒、制毒、种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行举报涉毒违法犯罪线索奖励办法,充分发动群众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 今年4月,驻村民警在走访中获悉,因贩毒坐过十几年牢的牢释人员曾某,近期与多名牢释人员交往密切,多次往返云南缅甸边境。民警历时3个月秘密侦查,一举将该贩毒团伙打掉,收缴麻果、海洛因、鸦片膏等毒品34公斤,创下近几年沙市警方缉毒之最。 该所建立吸毒人员、查获的贩毒人员档案库,依托驻村民辅警建立“支部+村组+网格”禁毒模式,组建由驻村民辅警、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邻居和家属等组成的看护圈,实时掌握吸毒回归人员动态,及时了解其生活情况、交往人群、兴趣爱好,对吸毒嫌疑对象就地进行尿检,不定期开展帮护工作,防止再次走上复吸道路。 经过近3年努力,如今的岑河镇成为城乡禁毒的示范,外流贩毒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民禁毒意识空前高涨。 为驻村辅警提供政策保障 荆州市共有410个居委会、1499个行政村,公安机关已分阶段、有序推进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工作机制、运行管理“四个到位”。 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警”工作落地生根,能够有效解决基层矛盾化解难深入、信息掌握不及时、治安管控难覆盖等困扰公安机关多年的农村基层警务难题,打通服务人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城乡刑事案件发案明显下降、警民关系有效增进、基层基础明显夯实、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成效力证,荆州各级党委政府对“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警”工作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搭建市县乡三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安主抓、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结合各县市区人口分布、治安状况和财政水平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实事求事、精准施策—— 松滋市专职辅警建设经费以每年45000元予以保障; 洪湖市拟先解决200名社区(驻村)专职辅警“五险一金”经费; 荆州区驻村辅警工资待遇以“低于村委副书记高于其他两委成员”的标准、办公经费按每人每年3000元,由财政部门予以保障…… 每一条政策的实施,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民警、辅警创造了更好舞台。今年4月,监利市红城乡5名驻村辅警因表现突出,被选拔为所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有15年公安工作经验、48岁的监利市公安局红城派出所驻村辅警胡超建被任命为红城乡沙洪党总支副书记。“守好责任田,不负平安蓝!”接到任命决定,胡超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