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4版:两会·现场

第A004版:两会·现场

新起点,开启荆州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

    聚焦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有序推进荆州开发区与沙市经济开发区、荆州江陵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园融合发展,打造“双千亿”大工业平台。

    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工程。围绕食品加工、智能家电及装备制造、能源及医药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招引头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配套,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布局“新基建”,确保5G基站数超过3200个。推广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实施传统产业技改工程。设立3亿元技改专项奖励资金,重点实施100个技改项目,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

    聚焦宜居宜业宜游,着力打造长江中游两湖平原中心城市

    进一步建好中心城区。推动新城扩容提质,高标准规划建设关沮新城、城北片区、城东片区。改造老旧小区97个、棚户区房屋1799套。有序推动古城保护与疏散。加快市民之家、市委党校建设和市档案馆改扩建。开工建设复兴大道荆州高新区段、长湖大道、津乡大道西延,打通跨区域“断头路”。完成盐卡泵站及引水渠项目。加快建设智慧荆州。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古城5A创建,支持纪南文旅区发展,建设“复兴之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荆楚文化大观园、郢城文化园、海洋世界三期等重大项目。

    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引进大型物流企业,谋划建设沙东空港新城。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商圈,繁荣发展新兴商圈和重点街区,提振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消费。

    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已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

    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有序推动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三乡工程”,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500家。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亿斤以上。大力培育荆州大米、荆州小龙虾、荆州双低优质油菜三大支柱产业。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新改户厕53159座、公厕142座。全面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250座。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新增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60个以上、整治村240个以上。

    聚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新高地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创建省级油气钻采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深化校地合作,全力推进石油科技城长大科技园、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园区建设工程,推进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促进技术、资金、应用、市场对接。

    推进数字产业化。支持荆州高新区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快招引一批技术领先、产品应用广泛、产业带动性强的数字经济项目。推动企业生产业务系统、工业设备上云、“5G+工业互联网”改造,全年上云企业达到800家,市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40家以上。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完善商标专利注册和管理机制。深化“面对面”品牌建设服务行动,提高知识产权发展、运用、保护水平。支持松滋创建省级白酒质检中心。

    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着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融入一体化发展。抢抓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机遇,重点加强与湖南岳阳、常德在产业、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协商对话常态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规划衔接、产业对接、交通链接、水系连接和科技创新平台、大数据信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激励各县市区争先进位、奋发自强,力争新增1个省内县域经济20强县市。

    打造区域交通枢纽。推动当枝松石高速、沙公高速南延接湖南安乡高速、监利至华容高速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洪湖至仙桃段、二广高速中心城区段改线,建成江北高速东延段、沪渝高速荆州东服务区。加快荆荆高铁建设及过江南延,推动仙桃至洪湖至监利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高标准投用荆州沙市机场,分批开通国内重要城市航班航线。

    聚焦大力度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集成改革提质增效。继续压减审批事项,重构“六多合一”审批流程,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能。全面开展“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实施十大环境提升行动和企业“五心”工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全力扩大对外开放。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0个,其中工业项目350个。加快荆州综保区申报和建设,积极推进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建设。积极谋划跨境电商产业园。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完善权责对等的市区财政体制。赋予功能区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审批权限、人事薪酬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稳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保制度体系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抓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试点。

    聚焦环境保护与修复,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完善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继续抓好长江岸线整治修复,实施柳林洲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临江仙公园二期工程、公安县荆江公园等项目。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23家。毫不放松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退垸还湖与河湖示范段项目,启动实施洪湖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石首五湖连江项目,完成环长湖湿地整治工程。抓好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积极谋划长江荆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进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污染源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和黑臭水体治理,推行中心城区排水许可分类管理,建成四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

    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荆州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各县市区工业园申报绿色循环产业园。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中小学校学区、学位布局,加快中心城区13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教育。平稳推进高考改革。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普职融合、教企融合,实施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整体搬迁。

    推进健康荆州建设。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扎实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全民健身中心、荆州中心医院荆北新院二期等项目建设。

    持续加强社会保障。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贫困劳动力、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展览馆、电视塔新塔、文化宫改造升级等项目建设。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健全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联动机制,推进“三无小区”红色物业全覆盖。

  2021年重点工作

  展望“十四五”

  当前的荆州,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政策红利汇聚期、发展格局构建期、积蓄势能迸发期、市域治理提升期。我们要准确标定荆州所处历史方位,在变局中把握新机遇,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勇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十四五”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236元、28036元

  2021年总体要求

  加快建设“一个中心城市”和“五个示范区”,突出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主体地位,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确定11%以上的增长目标,超过全省平均增速,主要是在稳中求进总基调的背景下,强调荆州要加快发展,以进为方向,以进为目标,引导全市上下奋发有为,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实现进的目标,升腾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