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5版:专 刊

第A015版:专 刊

弘扬抗疫精神助力脱贫攻坚

  抗疫英雄

  胡瑾:最美逆行,守护群众健康

  2020年春节,万家团圆的时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荆楚大地打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医务工作者,监利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没有退缩,纷纷请战,逆风而行,迎难而上,没有豪言壮语,只留下一个个鲜红而又醒目的手印,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给生命以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涌,很快,新冠肺炎监利救治一线告急,紧急招募支援者。得知这一情况,作为一名工作10余年的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和“不辞艰辛,执着追求”的职业信念在监利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主治医生胡瑾脑海里浮现,来不及与家人商量,胡瑾主动请缨,要求加入一线救治工作,与同事们并肩参加抗疫战斗。

  胡瑾的战场是监利市新冠肺炎收治的定点医院之一——楚天医院。楚天医院当时是一座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在建医院。胡瑾的“战友们”是同样来自监利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还有监利五医及各乡镇抽调来的医护人员。百业待兴,他们从清洁卫生、物品摆放、防控培训、制定工作流程、创建医疗文书等工作开始从头准备。两天时间内,大家齐心协力紧张地忙碌,终于在重重困难中,建立起了符合新冠病人收治条件的病区。

  胡瑾被任命为医疗组长,面对陌生而全新的疾病,她要担起更重的责任——要保护好她的病人和他的团队。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胡瑾每天拿着笔记本,记录上级会议精神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到协调整个病区危重病人的治疗、会诊、转诊,小到各位医疗队员的物资领用、食宿登记。胡瑾集中精力努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为了让大家做好自身防护,每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指南出台,胡瑾都会组织大家认真学习。

  胡瑾坚持每天进病区查房,每一次进入隔离病房,她都要穿上厚厚的三级防护服,带上口罩、眼罩、手套。就像被放进了一个空壳里,不能自由活动,不能深呼吸,平常最简单的拿笔写字都很费力,说话也全靠喊。

  后来胡瑾听后勤物资组的同事说,每一套防护装备近千元。为了减少防护物资的浪费,每次进入病区,胡瑾穿梭在各个病区,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各项工作,力争将所有工作全部完成后再出病区。

  新冠肺炎感染者大多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他们担心医生诊治不及时,担心护士照料不周,担心社会对他们有歧视,担心康复之后还要继续隔离。为了减缓他们的心理负担,胡瑾在全力积极对他们进行治疗的同时,耐心地与他们交流,尽最大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勇敢地战胜自己。

  有一位尿毒症老年患者,因发热咳嗽多天,肺部CT高度疑似新冠肺炎,被收治到楚天医院。入院时患者胸闷气促,浮肿少尿,他认定新冠肺炎治不好死亡率高,情绪异常激动,不配合医护人员测量体温、血氧,医护人员询问其基本信息、病史也不回答。胡瑾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进入病房与他进行沟通。

  “爷爷您放心,海南、深圳的专家来监利了,新的冠状病毒肺炎指南也出版了,您的病会好的。再说我们都知道您的肾功能不好,也联系了肾病科专家会诊为您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还会按时送您进行血液透析。”听完胡瑾的话,老人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同意配合治疗,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下来,“医生,你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眼罩,我看不清你,也认不出你,但我谢谢你,我会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的。”在胡瑾和同事的精心治疗和照顾下,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转,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每次查房时,老人会鼓励胡瑾和他的同事,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并叮嘱他们要多休息,注意身体。还有很多的患者,同样关心胡瑾和同事的身体,他们的关心与信赖给了胡瑾很大的动力,胡瑾十分感动,她觉得再多的付出与牺牲,值了!

  在抗疫的艰难时期,在前途未知的时候,医护人员的身心也曾备受煎熬。隔离在病区,防疫物资紧缺,病人人数与日俱增,高度疲惫、紧张的身心难以得到休整……在这些巨大的压力面前,也曾有人深夜崩溃大哭,但是最后,胡瑾都挺了过来。因为胡瑾知道她是医生,在大疫面前,再难,也要挡在灾难前面,誓要保护身后的人民身体健康。唯有前行,唯有拼搏,她护佑的生命之光才得以闪烁。

  董同合:独臂老人立志脱贫奔小康

  董同合是荒湖管理区南湖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农工,在荒湖管理区,不少人知道他的事迹。董同合是一名残疾人,他符合低保条件,但他要民政部门帮忙取消了低保、退掉低保所有待遇。董同合刚脱贫,就开始帮助那些未脱贫的困难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董同合第一个主动加入志愿队伍,巡逻守口,打药消毒。现在,董同合是荒湖管理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带领着乡亲共同脱贫致富。

  1984年,27岁的董同合遭遇了意外。为了争分夺秒抓“双抢”,董同合没日没夜地劳作。有一天,董同合在禾场脱粒,过度疲劳的他神情恍惚,左手臂不慎被脱粒机绞断。在场农工赶紧把董同合送到医院,虽然董同合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董同合的命运从此跌入黑暗,他的家庭从此愁云笼罩。那时,董同合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一条臂膀的他无法再操持繁重的农活。一想到这里,每当夜深人静时,董同合的妻子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

  在养伤的日子里,董同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开始接受失去一条臂膀的现实,他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不能自暴自弃,得振作起来!心里有阳光,人生自会有光亮。于是,他安慰哭泣的老婆,自己还有一只手,只要他不死,夫妻齐心,再苦再难会挺过去的,以后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他的妻子含泪点了点头。

  伤痛刚好,董同合就学着一只手操持农活,虽然不方便,比之前累,但董同合咬牙坚持。董同合和老婆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抚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年又一年,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劳累,却也充实。

  董同合的不幸遭遇,牵动了管理区党委政府领导的心,管理区不仅将董同合家纳入低保对象予以关爱和照顾,2015年,又把董同合家纳入首批“精准扶贫”对象。针对董同合的实际情况,帮扶干部变输血为造血,变帮钱为帮志,鼓励引导他开展虾稻连作,紧接着还跑上跑下为董同合争取了扶贫贷款3万元。

  2016年,董同合将15亩低洼水稻田全部挖成稻虾连作种养池,包点干部又请来水产、农业专家来到养殖基地现场传经。怎么消毒、每亩投苗多少、投饵多少、怎么控水、几时捕捞等等,董同合都一五一十记在本子上。自从投苗开始,董同合就日日夜夜守在虾棚,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养殖,有不懂的问题,他都会主动拜师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董同合的虾稻连作田亩产值就达到了5000元,纯利3000元,总收入近5万元。初试牛刀,尝到甜头,董同合的养殖劲头更足了,胆子也更大了,他加大15亩虾池的投入,原始积累逐年滚雪球递增。五年下来,董同合家里经济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三间破旧的平房已变成漂亮宽敞的二层楼,俩个孩子也相继成家立业了。

  按说,家庭条件改善了,劳累了大半辈子,年纪大了,董同合也可以在家享受清闲了。但董同合没有忘记党和政府的帮扶之恩,他还有精力,也不想闲下来。董同合主动请缨,到南湖办事处当上了环境保洁员,为美化家乡出一份力。

  没有共产党,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就没有董同合的今天。因为对党的热爱,董同合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两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后,2020年7月,董同合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了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忠诚,董同合除了自己带头致富外,还帮助那些缺技术、缺资金的乡邻。“董师傅,我家虾苗总浮水面不进食”“董师傅,我家池子的水咋成酱油色……”每当董同合接到这样的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凭几年摸索的养殖经验,帮助他们处理养虾中遇到的“突发状况”。截至目前,至少有20个养殖户得到董同合的技术、资金上的帮助,他们正向致富路上迈进。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防控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董同合第一时间到办事处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两个多月时间,董同合不是拿着话筒巡回宣传,劝阻人员聚集,就是背着药桶,街前街后、屋里屋外杀菌消毒。董同合的行动感染了周围的人,大家纷纷行动,一齐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来。南湖办事处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很好地控制,早早地被评为了监利市无疫社区。

  在管理区一班人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董同合凭自己的坚毅与勤劳,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获得一个又一个欣喜的成绩。

  蒲公英志愿者:只要需要,我们就在

  时间倒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监利市政府迅速出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居家隔离行动,城区常住人口近20万,仅靠社区工作者和公安民警远远不够,急需大量志愿者。在监利市文明办和团市委的指导下,监利蒲公英爱心协会迅速投入到社区防控的宣传工作中。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蒲公英爱心协会迅速发出微信防疫倡议,20余名志愿者踊跃报名。他们放弃一年中难得的与家人和亲友团聚的时光,大年初二,就分班分组进入社区参与抗疫大战。志愿者们张贴防疫公告,手持小喇叭和便携式音响宣传防疫政策和防疫知识。持续一个多星期的宣传,大大提升了居民对疫情的认知度和防御意识,为战胜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全市防疫物资紧缺,医院告急,乡镇告急,民众告急。志愿者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正月初四,蒲公英爱心协会紧急发动志愿者筹款16800元,购买医用防护服捐赠到医护一线。协会发动本地爱心企业和人士,并联系外地公益机构和公益人士,共筹集医用口罩10万余只、防护服1200多件、医用酒精4吨、医用制氧机70台、医用雾化器120部、医用手套2.1万双、医用帽1万个、医用防护面罩1万个、护目镜200个等医用物资。在当时严格的管控下,这些爱心物资无法顺利运达监利,协会负责人带领志愿者前后五次前往仙桃市,运送物资。由于处处封路,他们不知绕了多少路,碰了多少壁,辗转奔波,历尽辛苦,最终把这些急需的医疗物资运回,第一时间捐赠到监利市中医院、人民医院及五医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缓解了医院的燃眉之急。

  2月中旬,广东及海南医疗队驰援监利,当时监利风雪交加,天寒地冻。考虑到这两个南方省份的医务工作者们难以抵挡湖北的寒冷天气,志愿者们立即借助网络平台向全国爱心组织求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志愿者们终于联系到北京蓝蝶公益基金会和中国“纺织之光”公益基金会,得到两家基金会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波司登和艾莱依两家服装企业,打开绿色通道,在大雪前一天晚上,将1182件羽绒服送到援监的医护人员手中,让这些带着大爱而来的医护工作者们,多了一份温暖与感动。

  2月17日,监利蒲公英爱心协会志愿者们组成九个防疫分队,担负起城区二十一个社区的值岗守卡、上门排查、生活配送、物资运输等日常工作。这些繁重且繁琐的工作,他们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没有防护用品,志愿者们自己解决,没有工作餐他们自己买泡面,他们没有抱怨,更没有退缩。

  志愿者张碧每天上午为居民送生活物资,下午送药品,晚上登记需求信息,小小身板,散发出大大能量,被志愿者们称为“芭比金钢”。协会会长段声华在办公室住了一个月,吃了一个月方便面,只为抗疫。志愿者汪根枝夫妻坚守防疫卡点两个月,该卡点被称为“夫妻志愿卡”,居民们称赞:“夫妻同心,堵断疫根”。志愿者姜美霞坚守卡点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住在卡点旁自己工作的幼儿园里,获得小区居民一致好评。志愿者邹红率领员工逆行武汉,为一线医护人员免费送爱心餐,坚持了47天,共计3万多份,被称为“最美逆行志愿者”。那些无法参加室外志愿服务的会员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宣传防疫知识,提供心理疏导,弘扬正能量。

  这些简单朴实的行为,只是一个个志愿者奉献坚守中的精彩一瞬,也是全市志愿者整个群体场景中的代言之笔。平时“满天星”,相聚“一团火”。

  这种团结精神,彰显出一种能量充足的“小城大爱”精神,也正是这些满城星斗,汇成了监利隔离病毒的“满天银河”。

  张志勤:勤劳铺就幸福路

  张志勤是毛市镇赵港村四组村民,今年59岁,家中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靠他务农务工维持生活。

  2012年,张志勤因身体不适到监利市人民医院就诊,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胃炎、肺病等多种病症。经过治疗,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他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村“两委”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了解他家的情况,核定收入。2015年,镇村干部帮助他向民政部门申报,为他和他的母亲办理了低保。鉴于他家的实际情况,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张志勤一家被确定为赵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张志勤虽然身患疾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他从不怨天尤人,生活态度乐观,努力照顾好母亲,竭力尽为子之孝。他一个人种几亩地,养了200多只鸭子,有空时打点零工。平时,别人有什么困难他主动帮助,从不计报酬。他会开三轮摩托车,收割时,常帮助别人搞运输。别人劝他身体不好,不要干重活,张志勤却说他会尽他的力量做事。张志勤为人宽厚友善,遇事主动退让,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由于有人认为他养鸭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主动把鸭子出售了。他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

  卖掉了鸭子,张志勤失去了一条重要的生活来源,他开始另想办法。2016年,监江高速公路连接线竣工通车,公路西边靠毛市镇需要植树绿化,他主动找绿化管理部门,想接下公路边绿化的活儿。绿化管理部门见他工作认真负责,跟他签订了两年的护树合同,每月工资1000元。

  守树时,张志勤听说稻田养虾收入比较高,2017年,他借钱把自家的责任田和弟弟家的责任田挖成虾池,边守树,边养虾。当年虽然没挣多少钱,但学到了技术,为之后扩大养殖规模积累了难得的经验。

  2018年,在毛市镇扶贫办、监利市城管局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的帮助下,张志勤申请办理了两万元养殖贷款,开始扩大稻田养虾规模。大半年辛勤劳作后,张志勤获得了大丰收,养虾收入1.2万余元、种稻收入8千元,再加上护林收入1.2万元、产业扶贫补助资金1480元,当年共收入3.3万余元。同年,扶贫工作队为张志勤申报了危房重建。建房上梁时,张志勤贴上了一幅对联:上联是:金展鸿图起大厦,下联是:满堂欢喜谢党恩,横批是:勤俭持家。2018年底,张志勤搬进了50平方米的新家,还获得了危房重建政府补助资金34000元。

  面对疾病和困境,张志勤努力想办法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侍奉好老母亲。2018年底,张志勤家成功脱贫,并被评为毛市镇的脱贫光荣户。

  “你们一帮人把我扶上马,我就不会摔下来。我脱贫,我光荣,我决不拖政府扶贫工作的后腿,只会努力让自己和老母亲的日子越过越好”。尽管成为脱贫光荣户,张志勤仍不忘辛勤劳作。现在,张志勤不再看护树木,他扩大了种养殖规模:虾稻连作10亩、植树50多株、养鹅200只。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的收入减少,但是他不气馁。他想办法把受灾的损失补些回来,争取把农村信用社的2万元贷款分期还上。毛市镇党委、镇政府对他的情况很重视,根据国家产业扶贫奖补政策,给予他政策性奖补2000元。

  张志勤经历了很多的人生艰苦和辛劳,通过扶贫干部的帮扶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出了生活的阴霾。贫困和疾病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缺少一颗勇于战胜贫困的心。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张志勤摆脱了贫困,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扶贫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