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荆州区马山镇是一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镇,历史文化遗迹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遗址—阴湘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国家级湿地公园—菱角湖湿地公园,荆江大堤起点—荆亭阁。 “十三五”期间,马山镇党委带领全镇人民真抓实干,抢抓机遇,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红色力量”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十三五”以来,马山镇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积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更好服务群众。 伴随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阵地”建设不断推进,近两年,马山镇完成4个区级示范点、9个镇级示范点提档升级,群众办事环境大为改善。农村年轻后备干部不断充实,累计培养50余人,进入村(居)“两委”干部队伍19人。扎实组织开展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工作,全镇12家机关事业单位和116名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村村响”广播唱响田间地头,马南村党支部书记在荆州区“红色广播员”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组织拍摄的《家住马山坡》荣获全省第十八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优秀奖。 马山镇以“党建+”凝聚“红色力量”,引领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2018年换届选举中,2名扶贫专干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基层扶贫干部得到锤炼;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创新“党建+产业”方式,以支部为平台,吸纳市场主体进乡村,支部党员带头种植,打造马山绿色农业优质农产品基地,枣林村茭白合作社、双垱村绿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安碑村安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村级合作社吸纳部分村民就近务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致富;抓党建促基层治理,退休村干部、老党员、无职党员参与到村里难点纠纷和邻里矛盾调解,“党建+调解”显成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党员参与到政策宣传、沟渠清理、公共设施维护等各个方面。 2019年双垱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红色力量”如星星之火,不断绽放光彩。 推进民生项目提升群众幸福感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马山镇保持定力、顶住压力、精准发力,积极落实省市区关于支持企业发展一揽子政策。 “十三五”期间,全镇共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605万元,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亿元。全镇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趋势。2017年,马山镇“北湖鳙”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五年来,马山镇加大民生项目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感。该镇向上争取了总投资438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实了总投资280万元的中央级和省级小型水利设施维修管护项目,实施马南村等4处泵站新建改建工程,收回4座小型水库、2座湖泊的养殖经营权。改善灌溉面积1.96万亩,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2万公斤,新增棉花3.52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573.2万元。中心集镇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使用,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顺利完成,并于2017年通过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马山镇污水治理工程厂区、管网一期顺利完成,二期工程进入刹尾阶段。 投资近3000万元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解决了马山镇3万多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家里用上了自来水,既干净又卫生。我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蔡桥村的村民对饮水工程赞不绝口。 去年疫情期间,马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临时救助500余人,帮助特困人员300余人。此外,该镇全面推进农村福利院提档升级工程,启动中心福利院食堂和特护房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今,城河、凤林、蔡桥、梅花湾等村“老人儿童快乐之家”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温暖的港湾。 马山镇还不断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提升群众的就医获得感。镇中心卫生院新院建成即将搬迁,村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全面完成,全镇试点农户无害化厕所改建4215个,农村公厕改建17座,建设进度位于全区前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马山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打好“组合拳”、啃下“硬骨头”,胜利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 马山镇党委书记刘心波与贫困户面对面、唠家常、访实情,了解贫困户身体状况、收入来源、生产生活等情况,准确掌握贫困户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帮扶成效。 “每个贫困户我都要走访到,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刘心波说。历经三载,刘心波访遍了全镇1237户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百余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该镇123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5146元增长至2020年的13505元。 “十三五”期间,该镇向上级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56万元,建设项目116个,村组公路全部打通,农田排灌问题得到缓解,公共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农民生活更加便利,农民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与此同时,马山镇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带贫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逐步建立起优质稻种植、稻田综合种养、苗木种植、特色瓜果种植、水生蔬菜种植等五大带贫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带动率达99.6%。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帮扶、就业务工、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103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率达89.1%,培育致富带头人25人,辐射带动407户贫困户增产增收。 聚焦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 建设“一村一品”乡村秀美如画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近几年来,马山镇积极动员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马山开好局起好步。 记者来到位于联山村1组的范家老湾,一幅“田成块、渠成网、树成行、道路畅、天蓝地绿、水清鱼肥”的美景展现在眼前。看着自己的村庄变得这么漂亮,村民们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以前出门就是一脚泥,现在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道路干净整洁。”村民曾祥菊说,现在村里环境大变样,还吸引了不少城里的市民来此游玩,大伙吃上了“旅游饭”。 马山镇以联山村为试点,打造菩提泉景区—范家老湾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承办全市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交流指导人数达2000余人次。 联山村只是马山镇发展“一村一品”的一个缩影,这里的每个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乡村品牌。该镇以枣林村为试点,打造引领乡风文明的文化中心,形成旅游观光环线,沿线治水博物馆、马山民歌传承基地建设基本完成;以双垱村为试点,打造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的推进中心,果之韵—亿润—棚架梨沿湖瓜果采摘园初具规模;以蔡桥村为试点,打造“红色文化+水文化”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接待瞻仰党员群众超万人。 马山镇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真开展“清四乱”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对44个畜禽养殖厂(户)进行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和督办,对禁养区畜禽养殖场采取不定期巡查,防止复养反弹,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蹄疾步稳谋发展,笃行致远开新局。回顾“十三五”,马山镇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书写精彩,用汗水挥洒人生,谱写出一幅幅华丽篇章。 展望“十四五”,马山镇在市委、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抢抓乡村振兴实施机遇,强化政策工作责任落实意识,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本版文图:记者邹艳贺晨珏通讯员郝程钟紫阳杨静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