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3版: 2020年荆州楷模发布仪式·特别报道

第A003版: 2020年荆州楷模发布仪式·特别报道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年第四季度“荆州楷模”上榜人员

    郭兵

    郭兵荆州区郢城镇凤鸣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全心全意做居民贴心人

    今年41岁的郭兵已扎根社区20余年。他以社区为家,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对工作的评价标准,诚心诚意为居民办实事,全心全意做居民的贴心人,尽心尽责为居民解难,得到了居民一致认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郭兵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守社区两个多月。为了保障居民们的生活需求,郭兵将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分为生活物资保障、药品采购两个组,在全市率先推行“个性化点单、精细化采购、配送到户”服务。带领社区防疫专班到荆州火车站、客运枢纽站、社区各居民小区值守;为降低社区工作人员感染机率,在疫情关键时期独自送治发热居民19人、感冒咳嗽居民21人、其他突发疾病居民6人。

    危难时刻,郭兵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行动践行誓言、用生命守护生命。2020年9月8日,郭兵因为抗疫期间的突出表现,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夏海波

    荆州先锋榜

    夏海波江陵县卫生健康局驻秦市乡刘家剅村工作组组长

    用心用情铺筑扶贫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今年56岁的夏海波,是江陵县卫健局的一名干部,十年里,他扎根基层一线,用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带领村民们走向小康之路。

    2010年起,夏海波先后担任江陵县普济镇东李村和赵家岭村的第一支部书记。2015年,夏海波又来到秦市乡刘家剅村,担任扶贫攻坚工作组组长。白天,他挨家挨户访贫问苦;夜里,他对照笔记本认真核查信息。

    为了帮村民早日走出贫困,夏海波积极筹措资金600多万元,帮助刘家剅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完成全村“断头路”修建、改造贫困户危房、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为了让贫困户致富,夏海波多次自费到外地考察,先后成立了5个专业合作社,聘请专家指导贫困户养殖黄鳝、种植葡萄等。

    经过5年的努力,刘家剅村6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夏海波因此被评为荆州市首届“最美扶贫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他带领的驻村工作组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驻村工作组”。

    陈玲

    陈玲洪湖市瞿家湾镇瞿家湾村妇联主席

    坚守防汛一线的独臂“女战士”

    陈玲儿时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但坚强、乐观的她不仅荣获过全国残运会游泳冠军,还在大学期间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2012年,陈玲与同为残运会举重冠军的丈夫相识,在2013年嫁到洪湖市瞿家湾镇,成为了一个洪湖媳妇。2018年陈玲当选瞿家湾镇瞿家湾村妇联主席。在洪湖岸边婆家,陈玲不仅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也是一名特别的“战士”。

    2020年7月,洪湖水位猛涨,汛情紧急,紧邻洪湖的瞿家湾镇吹响了防汛集结号,党员干部纷纷冲上一线,陈玲由于身体原因被留在了后方,但性格要强的她主动要求上一线。她扛起党旗冲上大堤,跟着大伙一起坚守一线,巡堤、查岗、值夜、准备抢险物资,冲锋在前。

    汛情缓解后,本该撤回的陈玲又主动请缨,到群众安置点内帮忙,照顾老人、收拾卫生、整理床铺,动作干净利索。陈玲还和安置点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成了大家的“开心果”。陈玲用自己的坚强和不服输,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易金荣

    荆州英雄榜

    易金荣石首市桃花山镇鹿角头村村民

    永葆本色的退伍老兵

    易金荣1932年出生,是石首市桃花山镇鹿角头村村民,1952年10月参军,同年12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被编入志愿军第16军32师95团工兵连。在朝鲜期间,因表现出色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嘉奖5次。1957年4月回到祖国,解甲归田建设家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1952年12月,当时作战环境恶劣,易金荣和工兵连的战友们负责修建防御工事、埋雷、排雷。一无空中掩护,二缺工程机械,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与死神搏斗。

    1953年7月至1957年上半年,易金荣所在的工兵连被抽调到朝鲜“38线”北侧、长津湖等地,建设重大工程项目,4年间,他和工兵连随部队从朝鲜平川辗转推进到“38线”,长期坚守在板门店附近。他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朝鲜战后恢复重建工作。1957年,易金荣退伍回到家乡,为了“不给政府添麻烦”,他回到生产队种田务农。

    易金荣把党和部队的培养牢牢记在心上,先后把4名儿孙、侄子送到部队去当兵,为国防建设作贡献。他时常教育后代,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厚道做人、爱国爱家。

    荆州创新创业榜

    胡学军

    胡学军公安县闸口镇永和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鱼塘里走出的“全国劳模”

    今年55岁的胡学军是公安县闸口镇的一位普通农民。2003年,胡学军放弃了经营多年的餐厅,从海南省三亚市回到家乡公安县闸口镇,将多年积攒的120多万元全部投资水产养殖开发。

    因为没有真正从事过水产养殖,缺乏实战经验,胡学军只能从头学起。失败在所难免,但胡学军越挫越勇,潜心钻研,两年时间,让鱼塘的收入翻了近3倍,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养殖专业户。学无止境,胡学军又继续尝试“鱼鳖混养”新养殖模式、创建“斯汊湖”原生态甲鱼品牌、投资百万元发展虾稻连作……

    18年间,从打工仔到水产养殖能人,再到致富带头人,目标明确、敢闯敢拼的胡学军实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三级跳”。他带动周边近300农户奔小康,扶贫帮困26户,他创办的公安县永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年收入近5万元。

    胡学军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摸范”、“荆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2020年,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进京接受表彰。

    杨永智

    杨永智监利市嘉润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带乡邻致富的“新时代农民”

    监利市红城乡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见一个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的汉子,顶着烈日查看庄稼长势或指导农户养殖技术,他就是监利市嘉润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永智。

    2013年,返乡创业的杨永智看准了新型农业这个发展方向,和几位伙伴成立了监利市嘉润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青储玉米,发展稻虾连作,冬闲时利用育秧大棚种植草莓、西甜瓜等特色蔬果。

    杨永智创新发展“合作社+农户”模式,吸收发展社员,并建成联合社,组织合作社、农户抱团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民,带动乡亲致富。

    2016年,杨永智的合作社率先启动“你种田,我保险”水稻保险免费购工程,为周边近300名农户免费购买水稻保险7万亩。合作社还主动结对帮扶潭口村、沙岭村、板桥村,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生产服务,带动50多名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杨永智将先进的现代化养殖技术教授给更多村民,带领大家创业致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民”的责任与担当。

    荆州孝星榜

    邹应琼

    邹应琼松滋市斯家场镇鞍子岭村村民

    用柔肩撑起多难家庭

    早早起床,先帮下肢瘫痪的丈夫翻身,再帮卧病在床的小儿子换药按摩,接着给孙子孙女穿衣洗漱……邹应琼就这样开始了她忙碌的一天。

    1983年,邹应琼嫁到松滋市斯家场镇,婚后生活其乐融融。1992年,厄运突然降临,出生仅8个月的小儿子被诊断为“软骨病”,邹应琼夫妇四处寻医问药,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仍以失败告终。

    2012年,邹应琼丈夫工作时不慎从高处跌落,导致腰部以下瘫痪。为维持家里的生计,大儿子儿媳只能留下孩子外出务工,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全落在了邹应琼一个人身上。

    两年前,邹应琼在体检时查出患有糖尿病,每天得靠打针吃药来维持。即便如此,邹应琼也没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照顾患病的儿子28年、对瘫痪的丈夫不离不弃。面对家庭困境,邹应琼不退缩、不畏惧,她就像一名“战士”,不屈服于艰难坎坷,用自己的赤诚善良、坚韧勤劳,为这个病残之家撑起希望的天。

    荆州雷锋榜

    沙市区抬车救人群体代表冯士春罗开凤黎生

    沙市区抬车救人群体

    徒手抬车救人传递“荆州温度”

    2020年10月20日,沙市区园林东路发生一起车祸。正在店里忙碌的黎生、冯世春连忙和公司同事、客户一起跑出店外查看情况。

    只见一辆橙色的SUV停在转弯处,最先赶到事故现场的黎生、冯世春上前看到,一位身着城管制服的中年男人被卷在车底,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伤者名叫陆家斌,今年54岁,是沙市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崇文中队的一名城管队员,事发当天上午10时左右,他和两名同事正在园林东路劝离路边的小商贩,走到转弯处时,一辆汽车刚好转弯过来,一下子就把陆家斌撞倒。

    这时已经有10多位市民聚拢过来,为了尽快减少伤者的痛苦,大家很快有了一个共同的念头:抬车救人!

    路过群众加入进来,汽车被缓缓抬起,有人搬来砖头支撑住车轮,顺利救出陆家斌。救护车赶到现场后,陆家斌被送往医院救治。

    爱心接力、合作救人,黎生、冯世春等热心市民徒手托举生命的希望,传递出温暖人心的“荆州温度”。

  荆州先锋榜

  郭 兵荆州区郢城镇凤鸣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夏海波江陵县卫生健康局驻秦市乡刘家剅村工作组组长陈 玲洪湖市瞿家湾镇瞿家湾村妇联主席

  荆州创新创业榜

  胡学军公安县闸口镇永和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永智监利市嘉润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荆州英雄榜

  易金荣石首市桃花山镇鹿角头村村民

  荆州孝星榜

  邹应琼松滋市斯家场镇鞍子岭村村民

  荆州雷锋榜

  沙市区抬车救人群体

  本版整理:记者陈雪玲万杨本版摄影:记者叶力铭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