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0版:综合新闻

全面理解抓住机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大同湖管理区党委书记、主任 李少华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不管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失,城乡将长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对于像我国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必将会使国家现代化建设走入困境,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正因为如此,《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由于我们国家大,历史欠账多,再加上多种因素制约,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也是调整我国城乡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窗口期。按《建议》的部署和要求,需要连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正确理解,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认为,具体来讲,需要着重抓好三个“同步推进”。一是同步推进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在夯实现代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花大力气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尽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三是同步推进农村生产力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导向,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起适合农村特点、高效率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平稳转型。

  激发活力,积极稳妥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按照中央、省、荆州市、洪湖市农垦改革发展精神,深入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全面激发农场发展活力,提升农场整体实力。一是巩固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成果,将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与农场企业职能彻底分开。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造。在原农场的基础上,立足水产、果蔬等特色产业成立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实行企业发展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强化农场农业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完善职工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农场与职工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保持定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科技支撑,夯实基础设施保障,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一融合,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效益,把大同湖管理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推动二、三产业做强做大。一是推动现有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落实党委成员包企业的服务秘书制度,强化对企业的发展服务,全面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各种难题,引导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力争1家企业实现“小进规”。二是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的工作理念,全力招商。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工作力度,力争1—2家规模以上企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