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崔巍肖莎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中,百折不挠的洪湖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将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一年,洪湖市6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16148户51702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045元增加至2019年底的18583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124元增加至2020年底的11890元。 这一年,洪湖的乡村变化喜人——道路拓宽、危房改造、医疗保障、产业扶贫……聚焦精准扶贫,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让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燃起新的希望。 这一年,蓬勃兴起的莲藕、螃蟹、小龙虾、再生稻特色种养产业,让越来越多的人依托洪湖得天独厚的的自然资源优势实现了致富增收,让百姓对走上小康之路充满信心。 小藕带撬动莲藕大产业 2020年4月1日,洪湖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一场“为湖北拼单”公益直播,吸引超2000万人次观看,共计售出鲜藕14.5万公斤,藕带、藕汤、藕夹等各莲藕类深加工产品超过45万单。这场直播无疑为洪湖市疫后复工复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洪湖莲藕”也在全国网友面前刷了一波存在感。 洪湖种植莲藕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这里独特的以青泥为主的特殊土壤,孕育出的莲藕口感清甜、营养价值高。但产量与销路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种植方式让很多农民在贫困线上挣扎。 党的十八大以后,洪湖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传统农业,请来专家研究自然资源优势、从外地引进华贵集团、闽洪水产等较大规模的市场主体,加大技术投入,整合各类资源,着力做起“藕”文章。 2012年,华贵集团“勇吃螃蟹”,在峰口镇土京村流转土地试种藕带2000亩。起初,很多人瞧不上,说“小小的藕带能赚几个钱”。一年后,藕带平均亩产600公斤,平均亩收入超5000元,这才让种植户和企业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莲藕种植户加入进来。 “藕带产量比藕高,我和老伴两个人种了近10亩藕带,今年才抽了3500多公斤,卖了3万多元钱。”万全镇万电村71岁的贫困户肖礼志略显遗憾地告诉记者,“去年发大水,当时田被淹了,藕带抽不及。前年都有5000多公斤。” 说起藕带,肖礼志还是挺知足的,“藕带一抽起来,合作社就拖走了,不用担心卖不出去。8月藕带抽完,把虾苗放下去,到春节过后,小龙虾成熟,还可以收一季虾子后再种新一季的藕带。” 肖礼志采取的“藕带+龙虾”套养模式是洪湖水产养殖特色之一。为充分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洪湖市因地制宜,探索出“藕带、莲子、藕”专项种植和莲虾、鱼莲等绿色高效综合种养新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洪湖市小龙虾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重点支持产业集群目录,莲藕产业链上研发出的泡藕带、荷叶茶、野莲汁、野藕汁等系列加工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 肖礼志家的藕带卖给万电村的水生蔬菜种植合作社,然后直接被销往华贵集团,小龙虾也被万全镇另一家以水产销售为主的合作社以保护价收购,对接闽洪水产集团。 “合作社一头对接较大的农业加工企业,面向市场;一头对接种养殖户,收购农产品。针对贫困户,我们会提供比市场价略高的保护价,解决贫困户关于‘藕贱伤农’的后顾之忧。”万电村水生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肖艳洲介绍。 近年来,洪湖市“靠水吃水”,大力发展农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全市68个重点贫困村都确立了主导产业,并通过“龙头企业+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农产品加工车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引进培育龙头企业56家,成立专业合作社294个(其中,村两委班子领办的合作社224个)、与扶贫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水生蔬菜、水产、再生稻等扶贫车间33个,带动全市贫困户10749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2020年,“洪湖莲藕”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洪湖市也以莲藕为优势主产品,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莲藕被做成了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全域目前拥有10万亩野生莲藕观赏区、4万亩藕带主产区、6万亩莲藕主产区、1万亩莲子主产区,全市莲藕年生产总值达23亿元,莲藕种植、加工从业人数达3万余人,带动贫困户参与种植近2000户。 联合社发力再生稻粒粒是金 金秋时节,稻田呈现出金黄的色泽,每一颗稻穗都充满着生机,让人心生欢喜。洪湖市经济开发区王家洲村的再生稻第二茬成熟在即,春露联合社的基地管理人员一边对稻田进行日常管理,一边用无人机播撒紫云英,为来年春耕种植绿肥。 现场操作机器、对各种监测仪表进行检查的管理人员是王家洲村的王际威,看他操作娴熟、对各项数据了然于心、对再生稻的品种如数家珍,第一时间都没看出来他是个贫困户。 “王际威家里的3亩农田流转给春露联合社种植再生稻,每亩600元,每年1800元,联合社返聘他负责这片基地1300余亩地的灌水、施肥、打药等工作,每年12000元,两项加起来脱贫没有问题。”春露联合社党支部第一书记熊道前介绍道。 王际威告诉记者,自己年近六旬,已不适应繁重的田间劳作,家里老伴患心脏病多年,每年药费要几万元,还需有人在身旁照顾。政府为其办理了低保和医保,解决了大部分医药费,春露联合社聘请他从事一些轻体力的田间管理工作,“党的政策好,让我对小康生活有了盼头。” 洪湖“鱼米之乡”美名远扬,发展再生稻生产是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另一项脱贫攻坚重点工程,要求有条件的村可使该产业成为贫困户增收的主渠道,并对种植再生稻的农户给予每亩200元资金补助。贫困户也可自愿流转土地,再去从事其他经营或务工活动,得到双份收入,进一步保利增收。 春露联合社是洪湖市最大的水稻种植合作社,在峰口镇二洪村、沙口镇长河村等乡镇发展再生稻面积3500多亩,实现了再生稻“一二三四”目标,即种一季、收两季,亩产1500公斤,收入4000元。联合社为种植户提供种子、育秧、技术培训等服务,对贫困户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0.075元的保护价收购,每户增收近1000元,帮助带动贫困户500多户。 捷报频传。2020年秋,华中农业大学专家组对沙口镇示范区再生稻进行现场测产,一致认为这一年洪湖市再生稻普遍长势旺,整齐均衡,病虫害发生轻,相关技术措施运用到位。并将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的“洪湖市,中国再生稻之市”的牌匾赠送给洪湖市,这是继“洪湖再生稻米”荣登2020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排行榜之后的又一喜讯。 乡村振兴催生贫困村“蝶变” 走进老湾回族乡珂里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放眼望去,是古镇古街古码头,村民房屋建筑还保留着明清时的徽派风格,小巷里的石板路诉说着旧日的繁华,湖边清风微拂杨柳依依让人沉醉…… 细看之下却会发现,村里的主干道宽到可供汽车通行,铺设的是现代化柏油路,古色古香木窗下张贴着“快递驿站”“WiFi开放”等提示标语,可以想象一到周末或节假日,这里挤满外地游客的热闹景象。 “以前的珂里村是市级重点贫困村,市里根据其历史文化底蕴,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名片进行打造。”珂里村党支部书记刘恒介绍,珂里老街始建于清末,兴盛多年,是民国沔阳四大集镇之一,曾走出杨时杰、蔡汉卿等辛亥首义名人,现代水利专家谢鉴衡祖父辈在此经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根据《洪湖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珂里村的改造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铺设雨污管网、建设旅游公厕、新建村民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等公共设施,改造70余栋居民房屋立面,发动群众发展休闲旅游业。经过五年时间,珂里从一个贫困村蜕变为省级示范美丽乡村。 到珂里村观赏自然美景,感受古镇风情,享受悠闲生活,已成为一种风尚,也为亟待振兴的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多乡村正通过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来摆脱贫困。 乌林镇李家桥村着眼民俗文化打造的“青瓦坊”,收藏民俗、农耕文化等各类藏品2万余件,全村动员见缝植树、拆违植绿,近两年种植樱花树数万株,致力打造江汉平原“民俗文化”第一村,每年吸引游客不计其数。 吴王庙村将“诚孝俭勤和”五字新风,书写在村民集中休闲娱乐的村文化广场,将婚俗写入村规民约,倡导婚丧嫁娶简办、宴请由红白理事会集中筹办,无异于在“人情风”盛行、“人情债”如山的基层,送去一场“减压”的甘霖。 “用传统文化装饰公共活动场所,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用文化助推扶贫,实乃高明之举。”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吴王庙村兴建老年幸福食堂,专为全村70岁以上的200多名老人提供一日三餐,为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免费送餐,既解决了贫困老年人吃饭之困,减轻了年轻一代赡养负担,更率先开启了农村集中养老模式的新探索,用实际行动推进了“孝”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洪湖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在美丽乡村建设、垃圾清运一体化、创森创园、河湖治理、污水处理、农村改厕与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方面向贫困村重点倾斜,先后有33个村获得省、市“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称号,先后打造出城郊型新联村、城中村型南河村、民俗文化型李桥村、整治提升型吕蒙口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初步形成“以点促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贫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山水未动、村庄未变,老百姓的脸上,多了笑容和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