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副刊·绣林

调关人民迎解放

  □ 陈新荣

  编者按:调关,是石首的东南重镇,历史悠远,文化厚重。知音故事的美丽传说发源于此;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落定于此;北宋年间石首分出建宁两度分别置县,建宁治所位于今天的槎港村。为发掘调关的“知音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展示调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应调关镇镇政府邀请,在公元2021年新年到来之际,石首市作家协会组织送文艺下乡“走进调关”创作采风活动,瞻仰李兆龙故居,凭吊调关烈士陵园,寻访湘鄂西革命遗址公园,踏勘调关矶头,感受知音文化……本期特编辑一组作品,集中展示,以飨读者。

  •红色故事•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调集大批兵力,收缴日伪军用物质,占领军事要地,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

  守卫在桃花山一带的江南挺进支队,经常遭到驻守调关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了保存实力,江南挺进支队奉命北撤。1945年9月12日,郑怀远率江南挺进支队的一个连在撤途中遭国民党军队的袭击。支队突围至江北,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三军分区58团第二营。石公华地区党政机关亦相继北撤。不久,石公华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1946年9月初,根据湘鄂边区特委关于“坚持地下斗争,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为迎接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指示精神,展开了艰苦的游击战争。

  1949年3月,江北大片土地被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直抵长江北岸,积极准备南渡,解放江南。国民党为挽救败局,调集重兵沿江布防。国民党派332师96团驻守调关、塔市驿一线,并派一个营驻守调关渡口。

  1949年6月上旬,郑怀远率江汉军区三分区独立团,由塔市驿一线渡过长江,直取调关。此时驻调关一带国民党军2175、2176两个师,仗着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向独立团反扑。为减少伤亡,郑怀远率部回师江北。与此同时,曹健、樊金保、杨震东分别率领县直各机关领导30余人和县武装大队两个连的兵力,乘坐五只木船于调弦河保和坛过江。因调关、焦山河均有国民党重兵驻守,曹健、杨震东只得领部返回江北,留下朱得藻等4人在调关一带秘密活动,他们以来家铺为中心,联络了抗日时期的党员王介夫、汪福堂、曹王坤、马永发等人,组建了焦调区中队。

  1949年7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沙市、宜昌等地连战告捷,驻调关等地的国民党2175、2176部队闻风丧胆,逃往澧州,调关地区仅留下了石首保安团和从监利逃来的部分保安人员,守备力量非常薄弱。7月14日,三分区独立团由郑怀远率领,在大炮的掩护下,从八十丈顺利地渡江登陆。一登岸,八十丈的乡保安队就投了降,接着,部队向调关发起了进攻。

  防守调关的石首、监利两县保安团约百余人,凭着坚固的工事进行抵抗,守敌利用泥土石块、黄桶装水堵住街口,企图阻止解放军独立团前进。于是,郑怀远派出一支小分队,在火力的掩护下,迂回至敌军侧面,拆掉了调关几家民房用芦柴围成的墙壁,在背后偷袭保安团。在三分区独立团的前后夹攻下,保安团阵线崩溃,被一举歼灭,调关人民终于迎来解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