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通讯员肖登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沙市区锣场镇渔湖村扶贫干部周玉霜六年扶贫工作一直坚持的信念。下村入户、政策宣传、扶志引导,周玉霜积极践行“立足岗位作贡献,争做合格好党员”的要求,履职尽责,主动担当,全心全意为渔湖村扶贫工作奉献力量。 立足村情“争”政策 刚接触扶贫工作时,为了让自己快速投入工作,周玉霜一直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和政策,除了做笔记,她还格外关注扶贫领域新闻报道,学习各地的扶贫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因病因残一直是渔湖村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周玉霜和其他村干部日夜奋战在扶贫第一线,积极当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致贫原因的“分析员”,精准扶贫的“联络员、服务员”,努力使贫困群众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为渔湖村贫困户的脱贫增收,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2020年,沙市区开展了一次“两类人员”再摸查再帮扶工作,需要对全村的所有居民进行甄别,做到不落一户。接到工作后,她赶紧回村和同事们商议,连夜与驻村工作队协调,确定工作队的人员安排,又联系8个小组的组长,与他们协商好时间召开村组干部会议。第二天,她便与组长们确定好了小组会议的细节。对待扶贫工作,周玉霜从不懈怠,哪怕是一件小事,她都认真筹划,抓紧实施。 周玉霜于2014年开始负责渔湖村扶贫工作,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吃苦耐劳,不图名、不计利,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业绩、服务群众、弘扬正气、遵纪守法方面都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 立足户情暖人心 为了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不论刮风下雨,周玉霜都坚持深入群众,积极向贫困户宣传政策,了解贫困户所思所想所需,不遗余力担当起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之间的沟通纽带。 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她,在生活上却是一位知心姐姐。 渔湖4组贫困户温小石的孙子凡定冲,生下来没多久,他母亲就离开了这个贫穷的家庭。爷爷温小石是侏儒人,奶奶患多年的癫痫疾病。2016年,凡定冲要上幼儿园,可是入学费用却难倒了一家人。周玉霜知道后,顶着8月火辣的太阳,先后多次到凡定冲家里进行家访,又到学校多方面争取政策,同时联系帮扶的干部为其解决学费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为凡定冲减免了学费。9月1日,凡定冲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背上了新书包,跨进了学校。“扶贫先扶智,小孩一定要上学,受教育,这样一个家庭才有希望。”周玉霜常常和温小石聊天,叮嘱他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平时走访,她总会翻一翻凡定冲的作业本,看一看他的数学题。 不只是凡定冲的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通过周玉霜的帮扶,温小石家还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温小石本人有了公益性岗位的工作,其儿子也在汽车配件厂上班。现在温小 石一家收入越来越高,顺利脱贫摘帽。 立足岗位守初心 扶贫工作任务重、节奏快、细节多,要求扶贫资料细、全、精准、高效。在扶贫的六年时间里,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不能兼顾到家庭是经常事。 “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扶贫高效精准”,已经成为周玉霜的座右铭。在春种秋收的时候,为了把工作安排的更合理,白天周玉霜忙于农业生产,夜晚加班整理资料,每天忙到深夜。她说:“脱贫攻坚是一场党员干部输不起的战斗,必须坚守岗位,坚守初心”。 周玉霜总是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在扶贫工作中继续坚守、探索、求新,争取为乡亲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扶贫工作不结束,扶贫干部的脚步不停歇。身为渔湖村支部副主任的周玉霜,始终坚持筑梦踏实,只争朝夕,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她迈着足屡实地的步伐,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