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9版:综合新闻

三国故事(四)

  鲁公台

  黄蓬古镇古迹多。在古州陵遗址的东北面,有块一亩见方的高台,名叫“鲁公台”。东汉建安年间,鲁肃继周瑜之后镇守陆口,食州陵等四邑时,常屯兵于此。

  据《三国志》载,从建安十三年(208年)乌林战役后,东吴一直在长江中游重要关隘,即江北乌林和江南陆口一带驻军,吕蒙把守吕蒙口(现老湾乡),几员将领在江口沙洲(今吴王庙)驻扎。鲁公台在黄蓬山,北御曹操,西防刘备。建安十五年(210年),鲁肃任汉昌郡太守。那时,乌林一带属汉昌郡的州陵县。据《沔阳志》载,此台是当年鲁肃训练军队的指挥台。鲁肃在州陵城东边山冈上建有一座土城,常在土城练习陆军攻防,又在北边黄蓬湖建起水寨,常在河湖港汊训练水军博弈。鲁肃“治军严厉,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周瑜之后,肃为之冠。”鲁肃训练的水军最具战斗力,能适应战场的变化。孙权与曹操在濡须打仗,鲁肃训练的水军服役上阵,曹军畏惧,不战而退。东吴大将丁奉专门在此协助鲁肃训练水军。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少有壮志,从小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讲武习兵,家中富有,乐善好施,因幼小失父,祖母抚养成人。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其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家族300人、部属100人投奔孙权,为其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的战略,因此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鲁肃暂退出黄蓬山鲁公台,急赴东吴决策。孙权部下以文官为主,特别是以长史张昭为首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火烧乌林,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在联刘抗曹的活动中,鲁肃多次按住周瑜嫉妒的劲头,保护诸葛亮。草船借箭,鲁肃怕孔明误了军令,私拔轻快船20只,各船30人,候孔明调用;七星坛孔明祭来东风后,周瑜骇然说:“孔明有夺天地造化之法,若留此人,定是东吴祸根,尽早杀之,免生他日之忧。”鲁肃暗通消息,让孔明巧妙脱身。

  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十八骑回许昌。孙、刘两家拼命抢占土地,抢夺火烧乌林的成果,鲁肃重新来到黄蓬古镇鲁公台练兵。

  却说周瑜见孔明袭了南郡、荆襄之地,火速从州陵传回鲁肃议事,鲁肃接报直奔大帐。瑜曰:“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头怨气!吾要与刘备孔明决雌雄,夺回荆襄,子敬助我!”鲁肃曰:“不可。曹操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虽有乌林之败,尚未危及关键。现我主正攻合肥,胜负未定,不能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况刘备手下关羽等与曹操有旧情,逼得太紧,献城曹操,与曹兵一同攻打东吴,岂不前功尽弃,如之奈何?”鲁肃又道:“当时联刘抗曹时约定,如打败曹操,荆州归刘备,这是主公许下的订盟诺言,应让刘备暂借荆州,与曹操土地相接,有一块前沿阵地,时常发生正面冲突,互相消耗,给东吴以喘息之机。”众将称赞鲁肃高见,要周瑜委托鲁肃去与刘备交涉,若说不通再作打算。

  鲁肃来到荆州,对刘备、孔明众人说:“吾主吴侯与都督公谨,教某再三申意皇叔。前者,操兵百万之众,名为下江南,实欲图皇叔,幸得东吴火烧乌林,杀退曹兵,救了皇叔,所有荆州九郡,应全归于东吴。现皇叔抢占荆襄,使东吴空费钱粮军马,吃了大亏,皇叔受其利,于理未顺。”孔明答道:“荆州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吾主刘备是升之兄弟,景升虽亡,儿子尚在,叔叔辅侄,暂住荆州,有何不可?这是物归原主。”张飞怒目而视,关羽把青龙偃月刀在地上敲得直响。鲁肃无功而返。

  鲁肃回到黄蓬山鲁公台,周瑜的压力、众将的期盼、大国外交的需要、吴国战后规划,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此次荆州孔明的答复、张飞的粗暴、关羽的无理,使他怒不可遏。他拿起枪,拉开门,飞身上马,连加数鞭,直奔江边大营(吴王庙)而去,后边亲兵上马紧追飞奔15里,已到吕蒙所辖地界。他勒转马头,来回跑数圈,对准界上一棵红杨树一枪射去,枪扎进树中三尺有余,枪未取出。第二次鲁公巡察到此,在枪杆上系过马。所跑数圈的地方叫鲁家垸,1800年后仍叫鲁家垸。

  有诗为证:

  千年鲁家垸,万人仰肃公。联合诸葛亮,抗曹主人翁。

  这棵红杨树,人称鲁公杨,高约40米,三人牵手合抱,足有2000年树龄,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时锯断,树兜保留40年,供人砍做烧柴,1998年清除。树址南距公路百米,东靠老湾乡六合村,北临老湾石桥村,一首蹩脚儿歌专赞鲁公杨:

  鲁家垸,下尽头,下尽头,有来由。鲁公杨,百丈长,百丈长,遮朝阳,遮朝阳,遮到新墩上。

  系过马,见过枪,见过枪,都督枪。都督枪,闯四方,闯四方,鲁肃精神放光芒。

  “下尽头”指鲁家垸最偏僻。“遮新墩上”是指杨树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把三里路外的一个地名叫“新墩上”遮住。据传,此地修过一座简易的鲁公亭,纪念鲁肃从鲁公台巡察到此,插枪系马。吴王庙中吴王孙权居中,左周瑜,右鲁肃,千年供人瞻仰,也为纪念鲁肃到吴王庙村,到鲁家垸巡察一事。

  《三国志》记载,周瑜病危时,上书孙权:“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由此,鲁肃由都督升任吴国大都督,离开州陵鲁公台。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卒,时年46岁。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吴书》称其“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来源《洪湖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