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间年俗: □通讯员滕金杨柳青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传统民俗艺术在人们心中总是占有一席之地。在熊河镇,传统年俗艺术彩色面塑备受关注。 在熊河镇滨江新村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不到6平方米的小房间便是荆州市第 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艺术传承人王淼的工作室。陈列在展架上的一件件面塑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赏心悦目。 王淼介绍,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发祥地在山东菏泽,最初称作面花,用来做贡品。清朝咸丰年间,出现了纯粹观赏用的面人。经过多少年的传承和经营,每到逢年过节等重大喜庆,各地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最近,王淼也创作了许多与牛相关的作品,庆祝牛年新春佳节的到来。 由于纯面粉制作出的面塑作品易干裂、发霉,现代面塑进行了改良。王淼现场展示了面团的制作过程,他先将面粉与糯米粉、盐、甘油、防腐剂按照一定比例揉好,然后上锅蒸熟,根据作品需要进行上色,这样做出的面塑作品不易发霉,可长期保存。 面团蒸熟后,王淼用水彩将面团进行上色,然后几经捏、搓、揉、掀,不到两分钟,一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小牛就出现了,金灿灿的小牛透着一股浓浓的年味儿。 王淼的面塑作品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他创作的钟馗、孙悟空、牛魔王等经典形象造型精美、做工考究,让人叹为观止。下一步,王淼打算以自己家乡的景点为创作来源,将家乡美景捏出来。“比如说仙鹤楼,还有西湖公园,创作作品以景点为主。我是江陵人,希望助江陵旅游事业更好发展下去。”王淼说。 得益于传统年俗非遗项目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渐渐有许多人知道了面塑艺术。王淼希望把这项非遗手工传承下去,让面塑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