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是台湾监利籍旅美书法大家王轶猛博士百年诞辰。1922年2月17日,王轶猛出生于湖北监利毛市卸甲河上王家门。7年前奉接轶老长女翠兰电话,告语父亲2014年12月11日凌晨1时50分在美国家中从容大去。我听了内心是种巨大的失落和无法填补的真空,一个中国书法艺术种子的播撒者走了,但亦坚信充盈其灵魂的中华文化将一如生前所愿,遍及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家国情怀 我忝为老对台,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和轶老有交。迄今,光书信轶老写给我的超过360封,我写给轶老的也不下这个数。轶老在台湾,曾任大顺公司及其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湾文艺界联谊会召集人,中华学术院研士及书学研究员,主持编纂《大顺国语辞典》,开发完成“大顺中文电脑”,创刊台北《监利文献》,著作《雪泥鸿爪录》、《王轶猛行书选一、二集》、《年方八十》、《王轶猛传世经典书法纪念辑》、《王轶猛书法励志集》。其集企业、文化、书法等三栖,而终致书法成就最大,自成一家,见称“独门之王”、“书坛魁首”、“商场书圣”。轶老胞兄王遐举,住在北京,时为中国“书坛八仙”(和萧劳、黄苗子、周怀民、秦岭云、潘素、许麟庐、卢光照)、京都“五大名笔”(与萧劳、陈叔亮、启功、舒同)之一。两岸昆仲闻名海内域外,却海峡分隔40年,不得相见。随着台湾当局为形势所迫开放探亲,1989年5月,轶老跟台湾华夏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访问大陆,昆仲终于在祖国首都聚首,然后偕行,落武汉,回故乡。 甫到监利,轶老首先要求去台办拜见,我即趋前拜望。我们素未谋面,却一见如故,双手紧握。轶老说:“在海外,尤其在美国,几次从报刊看到您的撰文,致踏上故土就渴望相见,家兄也期待故知重逢。”言毕,轶老返卧室搀扶八十高龄的长兄遐翁步入客室。 昆仲落座,便谈起他们与监利故乡结下的笔情墨缘。轶老说:“我们王家与书法,似乎特别有缘。羲之、献之,古称二王,书法之精名传千古。在我家,家父、家兄爱书成癖,我受熏陶,故一生对书法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王轶猛甫三岁,父亲善海公即教习字。他从小见家中祖宗神牌上写“太原堂”,知道祖先郡望在太原。轶猛胞兄遐举去过太原两次,20世纪50年代替太原在晋祠写字,80年代太原有人来京请写“子乔祠”匾额。子乔即王子乔,为王姓始祖,王轶猛说是我们祖先发祥地。《广韵》载:王氏郡望有二十一,以太原琅琊为主。实际琅琊也和其他二十个郡望同时出自太原。所有王姓都是与太原王氏有关的。琅琊王导从晋元帝渡江,做了东晋三朝宰相。导父与羲之祖父为亲兄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又都是大书法家,成了江左望族,子孙散居各地,乃至现今海内域外,亦应了王氏“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俗语。 监利沃土,哺育了轶老的童年,培养了他的书艺情趣。他抚着哥哥的手臂说,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家兄最大,长我十三岁,我最小。我五六岁就开始临帖了,每日临池必写、必读、必看,并常与家兄观摩于“容城古治”的刻石,伴读于夏水和离湖滨,作诗于濯缨台畔。从来话语不多的遐翁也谈起昆仲最后一次聚散的依依之情。遐翁说:“舍弟去台前,我们最后一次相会是1947年。我当时在长沙工作,前往武汉办个人书画展览,舍弟也由南京赶来协助。展览规模很大,作品挂满长长的中山大道。这次我还为我们兄弟分别重逢写了一首五律《在黄鹤楼与舍弟相会》。此后离散不想竟是长别。” 翌日清晨,顺着拂拂熏风,我陪同昆仲驱车去往上王家门。轶老说:“这儿有我童年的笑声,少年的梦影。”他踏寻在故居的台基,亲睹多少年来一直沉潜自己思念中的庭树花丛,小荷幼蛙。他说:“这是我的胞衣之地,从孩提时代起,就衣于斯、食于斯、长于斯。”故乡的秀色启示他崇尚美,故乡的纯朴民风注入他真情和善良的性格,仍至有如灼烙作用于他步入书法艺术殿堂。离开上王家门时,轶老执意要和胞兄手挽手绕村子走了一周,并说道:“我到过世界很多地方,在我看来,世界上只有中国最好,中国只有湖北最好,湖北只有我的家乡监利最好,使我一生以做一个监利县民为荣,而能为监利效力则最是我平生自如快意的时刻。” 2003年新春将至,家乡时任县长灵感顿生,拟用轶老墨宝慰问在监利投资兴业的客商,遂亲列十六个厂家老总大名,托我转致请书。轶老时在美国,谨遵父母官之请,赶在年前寄给家乡16件书作,附函称:“家乡建设是最重要的。客商就是客人,要善待他们,使其方便安全。兹为客商字陆续寄奉县长相赠,感谢他们所作的贡献。”轶老帮助家乡留住客商,客商向县领导表达感激之情,扩大监利投资项目和资金,共庆羊年吉祥。在海外,轶老只要听说有灾情,如家乡长江1998年特大洪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台湾的新竹常有风灾,在“风尘有爱”救济孤老儿童的赈灾活动中,他的一幅字拍卖50万台币,全部捐出。 播撒书种 轶老作为美国纽约中华书法学会顾问,自1987年至2008年在美国连续22次举办个人书展。作品还在日、韩、英、加、法、印等国展出不少次,个展、联展次数可与其岁数比肩,似为目前中国在海外办展最多的书法大家。 书展是观众认识艺术家并接受其影响的重要途径,亦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书法艺术的主要方式。中国书法,精妙绝伦,动人心魂,轶老早就怀抱着一个中国书梦。20世纪70年代他任香港中华书道协会赞助人时,遂在一次“国际文化交流中文书法展”上公表呼吁:“振兴书法,挽救社会,大家一齐来。让我们把中国书法的种子,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当时,书法在西方一些人眼里竟误认为日本人的专利,令轶老深有为中国书法蒙受委曲之感。他说:“中国文字是书法的母体,书法为中国国粹和中国文化独特代表,日文惟中文的近亲而已,虽也可成为艺术,不过纯用日文写成的书法作品毕竟不多。所谓第一流的日本书家,其作品无论内容及形式,可以说都是纯中国味的。但其字,不管怎么写,都缺少那份神韵。因为写字这玩意,不单是练字的本身,还应懂得书学,懂得这个字的渊源,如此才能写出好的字。”事实亦然,日本人的书道,多以偏锋取势,且专于今草狂草炫其所长,故其书法多胎息二王,对篆隶或视为敝屣,遑论甲骨石鼓。 为了纠正西方人的偏见,轶老率先出而担当向世界播撒中国书法种子的责任。他以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为内容的一幅四尺宣纸行草条幅,参加第13届日本文化交流书法展,从参展的台、港、日、韩34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致日本文部大臣首奖。时任日本文部大臣高见三郎颁奖致辞称:“王轶猛先生书法的最大特色,就是他用笔和布局都有新意,但仍不违背传统书法的精神。” 从此,极富使命感的轶老,坚持不懈地追梦,向世界播撒中国书法种子。1978年5月16日,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华文化海外复兴协会”举行盛大书展,轶老的作品与明清书法名家的作品共同展出。轶老34件作品,明清书法名家--包括清代14状元及中兴名臣左宗棠、骆秉章,明代张瑞图等48件作品。书展吸引了上万的加国公众及华侨。轶老作品,佳评如潮,4天的展出中,全部订购一空。售卖所得,均提供该协会用于中华文化之海外推广,协会遂特赠轶老“弘扬文化”金牌一面。 法国巴黎被称为西方文化艺术中心和世界艺术之都,这里不乏有对中国古老文明和璀璨文化推崇备至的有识之士。但由于中法文化和生活背景相去甚远,法国人又视中文为高深莫测,故书法显有人知,在法语里,“中文”(CHINOIS)这个词就是“难解难懂”的意思。20世纪80年代伊始,轶老受邀参加法国巴黎“中国名家书法展”,一炮打响,取得很大成功。报纸有称:开幕时冠盖云集,拥挤不堪,临时宣布交通管制,许多作品在开展的当日就贴上售出的红签。展览会将一幅展品——轶老中堂赠送时任巴黎市长,市长高兴地张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后来,台湾鄂籍学人涂锦章应邀欧游,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瑞士重镇洛桑、德国大港汉堡等地的多家“中国馆”看到轶老墨宝。他在游记中感叹:“王轶猛书通天下,横广无远弗届也。可见中国书法之美,是如何醉迷众生,本人大有同沐春风之快慰感和中国人荣誉感。” 在美国每次展出,轶老都要推出自己的精品力作,殊为不易。他说:“展览可以发扬固有文化,也可提升华文风气,尽管展览费钱费时又费神,外国展览,尤其困难,但也要完成。”每次书展,我都奉到轶老请柬或信函。故知2008年在美国连续第22次个展是在病中拼力进行,胜利完成的。这次我奉到一幅赠联:“胸中荡霁月;笔底鼓风涛”,下款:“八十六叟王轶猛。”然后轶老手抖辍笔,我奉到的硬笔信则截至2012年6月5日。 1995年轶老在美国第9次办书展,适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美国“中华联谊会”会长、张学良长婿陶鹏飞教授,在山景城美国大厦主持“书画雅集”。盛会来了许多日本书家。陶约轶老前往,进场时,对轶老大加介绍,使得日本人始终不敢动笔。其时报道:“大厅长桌四周挤满观看王轶猛当场挥毫的人群,有华夏子孙,有东西洋人,一时寂寂无声,个个关注先生右手握住的那只椽笔升腾飞舞,跃动款摆,洒脱自如,至在热烈的掌声中完成挥毫示范”。陶后来称:“当时压倒小鬼书法界不敢提笔的盛况,至今念念不忘。” 10年后,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轶老支持家乡监利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调各方,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发起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主体的书法竞赛活动。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回顾抗战历史,激情挥毫,书写了很多充满家国情怀的作品,从中优选30余件用两个专版刊于《荆州晚报》,轶老则大笔高挥选登作品专栏标题。传薪递火,其志尤刚。 艺术永恒 体认轶老书法理想境界的发展,诚然为台湾乡邦大老李焕卓见:“轶猛先生的书法,是禀于天赋而济以功力,习欧习柳,各体相参,自成一格。”先说“禀于天赋”。轶老父亲善海公生前写得一手好字;胞兄遐翁自不必说了;遐翁长子庆云亦在当今书坛举足轻重。王遐举、王轶猛、王庆云,祖国大陆称书坛“三王”,在台湾,王轶猛和王敬芝、王壮为、王北岳为“四王”。1991年,向不事循名献颂的吴丈蜀先生撰文称:“昔者右军及献之、徽之父子兄弟,以书法名世;今复有遐举、轶猛及庆云昆季乔梓,分别活跃于京都、台湾及汉上书坛。王氏门中,先后辉映,书林千载,特茂王家”,可谓昆仲父子确乎拥有书法基因的佐证。 再看“济以功力”。其书修炼功夫和道德学术修养也都了得。先生字轶猛,常用一方印章、朱文自号“三力斋主”,寓其书秉持定力、活力、毅力精神,锲而不舍。他说:“有些事情,只要努力,短时间就可产生很大的效果,但写字却不然。书法这门艺术,不能用一个月或一年来作为计算效果的单位。要想把字写得像样,至少要用十年作为一个单位,而且要全力以赴才成。任何一个从事书法艺术的人,能够在十年之内获至一些进境,也就足堪自慰了。”这和孔夫子划分人生不同龄段所处境界以十年为一个单位的思想相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惟有到五至七个单位的:“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之年方能进入一种自由境界。 轶老书过“而立”(1952年),于右老看其字当即说“这位年轻人书法,笔法遒劲,功力深厚,将来会有成就。”书届“知天命”与“耳顺”之间,即1972年,首度由中国人一举夺得日本文部大臣首奖。1981年膺选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先后获颁古罗马北欧学院社会福利工作学博士、瑞典圣奥拉发大学艺术学名誉博士和巴基斯坦自由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而轶老手书自撰诗《得奖书感》云:“潜心八法固何求,浪掷光阴四十秋。文化交流吾辈事,岂为虚誉在鳌头。”道明其获奖诚然可喜,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才是真正目的。轶老习书超过八个单位,凡八十余年,孜孜不倦,矻矻终日,乐此不疲,直至天堂,想来也是不会放弃的。 我原本不懂书法,对轶老的字,系由交往而生喜欢。喜欢,凭的是直觉:其字禁品位,耐读赏,看不败。然后似知所以,为根子(传统)深,气势宏,技法高使然。轶老兼善各体,晚年专写行书。其书得力处有二王的神韵、夏承的朗畅、石鼓的苍劲、甲骨的劲峭,最大的长处还在行气的贯串和结体之美,实在无愧为中华文化之传人。 每对轶老大作,第一眼就被其通篇置阵布势的章法所吸引。2000年,荆州举办台湾诸家书作联展,我亲历观者目光被王字一网打尽的动人一幕,甚而敢说其字纵然挂在暗处都夺眼。字外功、幼功至深,京戏“票友”情切的轶老曾对我言:“写一幅字,如唱一台戏,有的字是青衣,有的是花旦,有的作锣鼓,渲染气氛,烘托人物,都要配合好了才是那个味。一件像样的作品好比一台完整的戏,有开场与终结,其间高潮迭起”。因此,综观王字,有苍茫沉雄之态,亦饶飘逸洒脱之恣。其书行行有活法,字字俱生动,几有一笔不妄落,笔近而意远者。他的字不能单纯用体裁和派别来局限、衡量,其清新笔法别有风格,或近于变体,但不失原字的美感,纵不落款,一看可指,“这是王字”,贴有个人明显的标签。欣赏其作,如入梅林,引人入胜,颇耐品味深思。当初台湾财界闻人崔立权,名家的字应有尽有,但自家厅堂只挂于右老和轶老的两幅字,崔先生说:厅堂独自品茶,细赏慢鉴轶猛兄字,心情特别愉快。轶猛兄与于“院长”的字犹如行云流水,令人轻松自然,忘我于字里行间。 王氏昆仲之书法成就,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对中国书风影响甚大,尤其对以书画诗词之乡著称的监利濡染更深。为将其艺展现于世,1999年春监利家乡修建完竣王氏昆仲书法专廊——泛鹅碑廊。碑廊位于容城古治西门,坐落荆江大堤之下,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镶嵌镌刻石碑130余方。著名诗人廖平波云:“一廊如带系珠玑,花萼连辉两岸誉。留得千秋瑰宝在,书坛文采泛离湖。”碑廊称泛鹅,盖出羲之爱鹅的典故,并寓意书法最高层次之境界。我曾拜读王遐举自书自作佳句:“诗酒陶陶逸兴多,离湖垂柳影婆娑。挥毫落纸恂如也,只表乡情不换鹅。”又拜读了王轶猛自作自书的唱和:“三镇从来胜迹多,长江万里自婆娑。吾家逸少传千古,铁画银钩更爱鹅。”我亦奉和:“监利地灵英杰多,三王走笔舞婆娑。乡亲父老咸钦仰,竞上新亭观泛鹅。”泛鹅碑廊不仅为故乡人民留下艺术宝库,更是启迪后人的精神丰碑。中国社科院武汉分院闻讯,有50名男、女硕、博士生赶来参观,并将碑廊定为该院教育基地。一小学生参观碑廊,写了篇美文发表于报上,意义尤为深远。 这年11月,轶老第三次、亦即最后一次返乡,我到机场迎候,轶老展臂拥抱,热情温暖。此行只为探访泛鹅碑廊,并写下《监利泛鹅碑廊落成志感》一文,誉不绝口。返台时,我奉上镇纸一对,镇纸精雕细刻张大千书联:“新诗落笔惊翻水;俗学回头笑画脂。”大千先生在台曾光临轶老书展,并与之晤谈,轶老兴奋地说:“镇纸台美住宅各放半副,两地都有用的,动笔就会想到祖国家乡故交。” (作者单位:监利市台办)□吴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