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市人社局驻沙市区张场村扶贫干部曾虹宇 2019年7月,走出象牙塔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我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参加到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工程中来。回首驻沙市区岑河镇张场村的500多个日日夜夜,感慨千万分。 转变身份融入基层 初到张场村,我听不懂方言,与群众,甚至与同事交流起来都很困难。脱贫政策“一窍不通”、公文写作“满是疑惑”、群众问题“无从解答”,名校研究生所谓的光荣与自豪在现实的工作中碰了一鼻子灰。痛定思痛,既然没有在农村待过,没有在基层实践过,那我就多走、多看、多问、多学,先把农村搞懂。 为了解村情民意,我翻阅了资料柜里所有村级台账,熟悉各项扶贫政策及享受情况,花了整整一周时间走遍全村的贫困户,在手机地图上记录下各家定位。到贫困户朱万圣家里时,两老热情地招呼我入座,我看了一眼木凳上的灰尘,犹豫一闪而过,坐下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摒弃了从学校里带出来的书生气,真真切切融入到了扶贫的基层工作中。 虾稻共作是张场村的主导产业。为了搞清楚养殖小龙虾的盈亏点,确保群众稳定增收,我深入田间地头。种养大户李建国养殖小龙虾80亩,打理虾田有其独到的经验,我便起早贪黑跟着他巡池、投饵撒药、清塘改底、设置防逃装置,终于摸清了小龙虾养殖的最佳水位,知道了投放鲢鳙鱼类、螺蚌等实行生态养殖,也知道了亩产量、亩产值、销售周期和销售渠道,这些都是以前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也是我完成张场村增收措施稳定调研报告的第一手资料。 一年多的驻村工作,说乡话、走乡路、知乡情,我已彻底融入,也从初出茅庐的“菜鸟”成功脱变为群众“传声筒”、政策“翻译器”、产业“小专家”、公文“小能手”。 讲究工作将就生活 “驻村大学生小曾工作真讲究,今年我不但没有失业,还能在家门口挣钱,过个好年,多亏了他的帮忙。”临近年关,贫困户李立平特地到村委会来感谢。2020年初,贫困户李立平夫妇因疫情原因面临失业,我立即向队长和村“两委”反馈。 起初,我们介绍其去荆州开发区某环保公司做普工,但他们对工资待遇不太满意,并未顺利就业。我又反复翻阅起局里发放的就业信息指南,给周边企业挨个打电话咨询用工情况,最终李立平妻子于4月4日应聘到岑河镇某食品公司,李立平签订公益性岗位同时在附近工地打零工,家庭年收入超过7万元。 基层一线,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群众的利益。贫困户聂仕柱的大哥聂仕福、二哥聂仕龙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因来回不便未办理慢特病卡无法享受应有的医疗保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立即向单位领导反映,联系市区两级医保局及惠民医院到村为包括聂家两兄弟在内的37人办理慢特病及两病卡,解决了群众来回奔波之苦,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驻村至今,迎着扬尘,踏着泥泞,我走家串户;“挪窝”3次,与各类爬虫同床,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我酣畅入眠。选调生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磨炼意志、增长本领,就要学会灵活切换,该讲究则讲究,该将就则将就。 不惑方向不惮行动 8月初,张场村连片的黄桃树上,一个个 黄灿灿、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黄桃种植是驻村工作队与张场村“两委”于2016年引进的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41.84万元,全村种植面积约150亩。 为协助贫困群众种好黄桃,我搜集好相关图片视频、做好PPT,邀请村里的“土专家”王家诚给大家培训,筹集农药化肥免费发放吸引农户参加;为最大限度将黄桃销售出去,我又研究营销策略,提出电商预售零售、水果商超进驻、大型果批市场物流批发“三驱并行”销售方式,并随箱赠送同等价值黄桃采摘券,吸引消费者来种植基地参观采摘。2020年,张场村累计销售黄桃35万斤,总产值180万元,亩产值近1.2万元。 看到张场村民拿着一框框黄桃换回真金白银的忙碌场景,我感到作为新时代选调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更应不惑方向,砥砺前行。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好比香料,捣得越碎,磨得越细,香得越浓烈。”基层之路,道阻且长,作为逐梦新时代的选调生,我将以忠诚、勤奋、担当为底色,绘就青春无悔“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