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 春特稿 □张卫平 春雨春风,春光满眼年年好;牛年牛劲,牛气冲天事事兴。 在这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抗疫需要,各地政府号召大家尽量都宅在家里。于是,学习厨艺,品尝美食,就成了我们过年时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几乎每一种荆州美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 今天,笔者将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探讨和展现荆州本土关于“吃”的传承与变化。 说到“吃”,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中国最具盛名的“吃货”——屈原。说屈原是“吃货”,也许有人会指责我对我们的老祖宗不敬。记得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时,曾有学者说“《舌尖上的中国》表现的其实就是吃货中国”。从这一意义上讲,“吃”似乎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了。 我说屈原是“大吃货”,当然不会是空穴来风,其证据就是《楚辞·招魂》。大家知道,《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将楚地诗歌编辑而成,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不过,令人惊异的是,在屈原的《招魂》《大招》里,居然隐藏着“楚王宴”的菜谱。 从屈原那些神采飞扬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2000多年前楚国王宫里的菜谱。 比如,屈原在《招魂》中写道:“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鄨炮羔,有枳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历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对于以上文字,大文豪郭沫若将其译成现代文,让我们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瞧,“家族相追随,饮食真讲究:大米、小米、新麦、黄粱般般有,酸甜苦辣,样样都可口。肥牛筋的清炖喷喷香,是吴国的司厨做的酸辣汤。红烧甲鱼,叉烧羊羔肉拌甜酱,煮天鹅、烩水鸭,加点酸浆,卤鸡、焖鳖、味可大清爽,油炙的面饼、米饼渍蜂糖。冰冻甜酒,满杯进口真清凉,为了解酒还有酸梅汤。”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这首诗中屈原还对在外的游子呼喊道:“归来反故室,敬而无妨些。”是啊!在外的游子们,家乡已经准备了香喷喷的美食,“回到老家来啊,不要在外游荡”。 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荆州于去年腊月三十封了城,今年政府又提倡大家留在原地过年。对于那些回不了家乡过年的荆州人,荆州鱼糕、水煮财鱼、皮条鳝鱼、八宝饭和牛肉米粉……都是在外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屈原于2000多年前写下的那些优美文字,既是先秦时期最具典范的文学诗篇,也是一份中国最古老的菜谱,不但展示了楚人创造的美食,更告诉我们楚人才是中国最厉害的“大吃货”。 特别有意思的是,那“菜谱”里的“红烧甲鱼”“清炖肥牛筋”“卤鸡”等菜,仍然是今天我们餐桌上的热门菜或者说硬菜。据沙市著名的烹饪大师定光福先生的潜心研究,隐藏在《招魂》和《大招》里“楚王宴”的菜单及制作方法,基本上都是现在荆楚传统名菜的源头。 是啊,我们的大诗人屈原,在酒足饭饱后摇头晃脑地吟诵着洋洋洒洒的《招魂》《大招》,用诗化的语言描绘着楚王宴上从主食大米、小米、黄粱,到肥牛蹄筋、醋烹天鹅、焖野鸡、煎肥雁和炖龟肉汤等美味佳肴,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荆楚滋味。 虽然,在《招魂》与《大招》中记载的楚国美食篇幅并不多,但品种却非常的丰富,应该说,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当时楚国饮食的最高水平。我想,如果要在春秋战国时代拍摄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无疑少不了屈原笔下的特色美味。 本来,《楚辞》就是一部深远影响的诗集,是由出生于荆州纪南城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独创的一种诗文,有着浓厚的楚地特色。可是,在这部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中,怎么会有楚人的菜谱呢?对此,冷樵先生在《楚辞与荆楚饮食文化》中写道:“楚辞则可以说是南方长江流域的民族文学代表,反映了那时我国南方饮食文化的特点。楚辞中的有关反映饮食文化的灿烂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专家专门做了统计,在《楚辞·招魂》里记述的楚国菜肴,共有19种,而在《楚辞·大招》里,名列的菜肴更是多达30多种。从诗中可以看出,楚人对肉食十分讲究,诗中列举的有牛、羔、狗、豺和鳖、鰿、鹄、凫、鸿、鸧、鸡、蠵、鸽、鸹、鹑、雀等近20种。这些,远远超出了《周礼》中所举周王享用的“六牲”。屈原在诗中写道:“五谷六仞,设菰梁只。鼎臑盈望,和致芳只。内鸧鸽鹄,味豺羹只。鲜蠵甘鸡,和楚酪只。醢豚苦狗,脍苴蓴只。吴酸蒿蒌,不沾薄只。炙鸹烝凫,煔鹑陈只。煎鰿雀,遽爽存只。” 这段诗文里说,五谷粮食高堆十几丈,桌上雕胡米饭满满盛。鼎中煮熟的肉食满眼都是,五味使其更加芳馨。鸧鹒鹁鸠天鹅都收纳,再品味鲜美的豺狗肉羹。请任意品尝各种食品。有新鲜甘美的大龟肥鸡,和上楚国的酪浆滋味新。猪肉酱和略带苦味的狗肉,再加点切细的香菜茎。吴国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来不浓不淡口味纯。请任意选择素蔬荤腥。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熟的鹌鹑案头陈。煎炸鲫鱼炖煨山雀,多么爽口齿间香气存。 有专家认为,这些《楚辞》里记述的楚国名菜、名点和名饮,代表了当时中国烹饪的最高水平。对此,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说,当今鄂菜由古代楚菜(荆菜)演变而来,其发源地在当时经济繁荣、文赋纷华的楚国都城郢都,迄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菜系之一。2018年,“卾菜”正式更名为“楚菜”,以荆州为主要代表的荆南菜系被誉为湖北楚菜的发源地。可以说,正是屈原天马行空、美味飘香的诗句,才让当代的烹饪大师们认可荆州。 其实,我们从屈原的诗中还可以看到,楚人在吃的方面是非常讲究的,不但注重了荤素搭配,还有汤有火锅,并有冰镇的美酒。 值得庆幸的是,屈原诗中描绘的这些美食与美酒,我们既可以从文献中考证,还可以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 长期以来,饮食界一直认为,菜单起源于16世纪的法国,其实,屈原的《招魂》和《大招》就是正儿八经的菜谱,当然也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菜单。 楚人在饮食中,非常注重舌尖上的感受的,特别会用调味品,在《吕氏春秋·本味》中,就专门说了楚人五种味道调味品的具体使用方法。 后来,考古工作者从出土文物中找到了证据。比如,1964年从长沙砂子塘楚墓中出土了花椒,从荆州凤凰山汉墓中出土了花椒和生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先生认为:“楚人的作料从文献和考古发掘所见实物看,主要有葱、韭、姜、蒜、辣椒、花椒和桂等。”的确,在荆州凤凰山汉墓中不但出土了牛排、鸡蛋、葫芦和粟,还有李子、杏、桃、梅、枇杷等水果,甚至有盐、生姜、花椒等调料。 特别有意思的是从包山2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条用酱腌过的鱼,为信阳楚简中的“食酱”“梅酱”和荆州凤凰山汉简中的“盐”“月(肉)酱”“豆酱”找到了实证。后来,在一系列的考古发掘中,我们一再见到2000多年前的腌鱼,或者说是阳干鱼。 “众所周知,楚人在饮食习俗上有‘饭稻羹鱼’、嗜食野味、讲究味料、喜食水果、嗜酒等习俗。湖南楚墓出土的部分容器内残留禽兽骨、水果、调料和食物以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食物可以作为佐证。”考古人员先后从纪南城遗址中发掘出了蚌和菱角;从荆州望山楚墓中发掘出土了板栗、杏子、樱桃、梅、生姜和小茴香;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鲤、鲫、鳡、刺鳊、银鲴、鳜,杨梅、梨、柿、枣、橙、枇杷、甜瓜、芋、莲藕、冬葵子、芥菜子和酱、豆豉、糖、蜜、醋,以及黄粢食饼、白粢食饼。 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志喜先生说:“据考古发现,楚墓中的兽类、鸟类、鱼类等野生动物有一二十种之多。”谈到从楚国故地出土的动物类骨骼,《马王堆汉墓》一书中这样写道:“科研部门对现存骨骼进行鉴定,属于兽类的有黄牛、绵羊、狗、猪、马、兔,还有现在长沙已经绝迹的梅花鹿。属于禽类的有鸡、野鸡、野鸭、雁、鹧鸪、鹌鹑、鹤、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鸮、喜鹊、麻雀等。”对此,历史学博士程涛平先生说:“长沙马王堆之地,过去为楚国的腹心地带。这些出土的动物,无不是当地动物资源丰富的反映。” 家禽也好,野兽也罢,不过是为美食准备了食材,而出土文物还揭示了楚人高超的烹饪技术。比如,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从荆门包山2号楚墓中出土的竹简中发现,发现了楚人的烹饪方式,比如“蒸猪”“炙猪”“干煎鱼”“干煎鸡”,这与《楚辞》中“烝凫”“煎鸿鸧”“炙鸹”“煎鰿雀”的描述十分吻合。其中,关于酸菜“葱苴”“藕苴”的记载,也可以在诗中找到对应的记载。 对此,黄凤春先生是这样说的,“东周时期,我国烹饪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楚人的烹饪技术可堪称是中国上古烹饪水准的典范,其烹饪技术不仅仅只是注重食物的味道和营养,而且还表现在制作食物的花样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流行的很多食味与制法,楚人早就在成熟地运用着”。 是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与《招魂》《大招》一起,证实了楚人烹饪的方法有臑、炮、煎、脍、炙、煔、烝等。现代的烹饪方法,几乎全面继承了楚人的衣钵。 盛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今天,我们在这个新春佳节里,不妨把《楚味荆州》放在案头,多翻翻,多学学,了解了解荆州楚菜的前世今生,学一学楚菜的烹饪方法,尝试着做几道地地道道的荆州“经典名菜”“地方特色菜”“传统小吃”,为如今的太平盛世举杯歌唱、开怀畅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