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荆州,湖北省地级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位于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640万,下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8个县市区和荆州开发区、华中农高区、纪南文旅区3个功能区。 荆州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138位。 荆州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和长江港口城市。 编者按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中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重诺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人类不断探索世界、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源泉,鼓励着人们勇于追求理想、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气质,并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弘扬荆楚风韵,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跨越时空、魅力四射、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的荆楚文化精神与红色革命文化互融互成,共同铸就新时代荆州的发展支撑和强大动力,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是荆州文艺工作者必须秉承的责任和担当。在春满荆楚之刻,在荆州跨越发展之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特邀荆州市专家学者从求索奋进、敢于担当、重诺守信、开拓创新四个方面秉笔成文,用与时俱进的荆楚精神照亮十四五良好开局,引领“转型超越、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的伟大征程! 上下求索勇奋进 □李征宇 荆江潮涌,春回大地,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2020年已渐行渐远,长江之水浩荡流淌,江汉平原生息如常。世间的如椽巨笔必将浓墨重彩地书写这一段历史,为英雄的荆楚人民树立不朽的丰碑。当我们将视线拉长到上下五千年,会发现这一度风波又只是荆楚大地历史发展中的一片浪花,深沉顽强的荆楚儿女历经千年,一直坚守自己的土地,赓续民族的精魂,用来自远古的声音继续唱出奋斗不息、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民族史诗。命运从来不曾压服过这里的人民,壮烈的情怀、奋斗的精神、求索的渴望,穿越千年的长河,在中华文明的大合唱中,始终能够听到来自楚地独特的悲歌。 鸡公山的薪火打开这片土地的曙光后,楚国的先民背负中原部族的诅咒,从祝融之墟蹒跚而来,一路上被驱赶、鞭打甚至屠杀,故国越来越远,残存的楚人相望相助,经受难以胜数的考验,终于在莽荒中开辟出生存的空间。低微的楚子身份,五十里的狭小封地没有阻拦楚地人民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旧到新,楚国的烽火从汉水丹阳烧遍整个江汉大地,大禹当年留下的名字,被楚人擦亮并焕发前所未有的夺目光辉。生存的困境、蛮夷的身份、他国的兵戈,从来没有让这片土地丧失过光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一无所有中开辟惊天伟业,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从来都是楚人精神中最富有光华的因子,这一缕楚魂穿越千年,依旧光芒耀眼。 是立足现状,还是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中,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当年横跨南方半壁江山,并创造出惊才绝艳文化成就的楚国,绝不是故步自封的蛮夷文化。回望楚国的历史,充满腥风血雨,更是举步维艰,朝拜天子,拿不出像样的贡品,祭祀祖先,只能从邻居处偷一头牛才得以完成,但楚国的先民仍然在沮漳河两岸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代伟业,那瑰丽神奇的青铜器,风华绝代的丝织品,还有巧夺天工的漆木器,吟诵至今的屈宋辞赋,更不用提那富丽堂皇的楚王宫,都曾被中原诸国啧啧称奇,顶礼膜拜,那里曾经就是文明的中心,繁华的顶峰。文化因创新而生机勃勃,在周代诸国之中,楚国因其富有创新的精神而绵延不绝,当无数先秦诸国随着历史的烟尘远去,楚文化反倒至今在国人的精神中清晰可辨。 忘不了那气贯云霄的楚武王,他纵横江汉,威慑中原。率先称王使楚国的发展从此后不用受北方周天子的限制,首创的县制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创立法治社会使楚国从此走上法治轨道,重用人才为楚国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他迁都于郢,由此开启楚国四百年繁华的先声。还有一代明君楚庄王,他曾自静三年,韬光养晦,静待时机,发现人才。尤其重用一代贤臣孙叔敖,从此楚国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军事实力大增。“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楚庄王终于饮马黄河,称霸天下。史书载,“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荆(楚)庄王功绩著乎竹帛,传乎后世”。于是明君贤臣相互成就的故事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佳话。 四百年楚国建都的历史,三千年历史文脉的流传,灿若星河的鼎盛文化,层出不穷的帝王将相,造就这方土地骄傲的气息、不屈的精神。文化长存,思想回荡,消失的只是时间与载体,而在其中一以贯之的因子仍然是楚的精魂。往事随风,当历史的脚步走到近现代,革命的烽火在华夏大地星星点点,楚地人民在斗争与反抗中又谱写出时代的新篇,最终汇入到中华民族新的合唱之中。 尤其是革命道路的探索时期,无数的荆楚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热血拼搏,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影响至今。从1925年荆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到1928年贺龙、周逸群等从上海坐火轮逆江而上,在监利观音洲上岸,迈出开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革命烽火在荆楚大地呈现一派燎然之势。这既是荆楚人民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体现,更是那千年楚魂隔代流传。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这片土地的人民从来没有忘记奋斗与开拓的精神,在新的时代,开创出崭新的伟大事业。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自1927年开辟,坚持至1934年,历时7年,是红军时期创建最早、范围最广、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仅次于闽赣中央苏区的三大红色根据地之一。英勇智慧的荆楚儿女,在芦苇荡里、洪湖水上谱写出一曲曲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战斗赞歌。为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恒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艰苦卓越的湘鄂西革命所带给我们的是坚持伟大革命和坚持与一切反对派做斗争的拼搏精神。十四年抗战,一致对外抵御外敌,将红色精神寓于中华民族情结之中。这样的红色精神在荆州人民随后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与反对派统治者做斗争的解放战争中显得尤为突出,并成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主的重要武器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荆楚大地上,楚文化的精魂与革命红色文化一脉相传,续续生息,今天的我们仍然激荡于那孜孜不倦,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也不忘那勇于开拓、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当荆州儿女大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时,这赓续千年的文化精神必将持续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与勇气。 2021年,必将又是一个载诸史册的伟大年份,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片土地曾经在繁华顶端,也曾暗夜寻光,但生活于此的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前行与超越的努力,中华民族的大合唱中一直都有来荆楚大地的声音。改革进入深水处,前路阻塞,困难重重,疾风知劲草,越是艰难困苦,越要牢记前辈创业时所激发的勇气与斗志。在荒山林海中跋涉前行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前进的身影,那一缕悲壮而不屈的楚魂响彻天地,流转千年。精神不灭,求索不息,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让我们继续携手,共同书写新时代壮丽的荆江画卷。 (作者系文学博士、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党建百年放歌 □黄乐新南湖引领水朝东,镶嵌锤镰建伟功。长夜难明灯塔亮,新天晴朗太阳红。绘宏图聚舜尧力,扬大旗乘马列风。楚郢复兴同节奏,永恒不变是初衷。 夹马槽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汪业盛山路行来见此村,一碑耸峙一昆仑。风中烈帜花间火,都是当年血与魂。 瞻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园 □徐章浩 烈士公园环境美,莺歌燕舞彩霞飞。风吹祭柳飘银絮,雨洒陵松湿翠微。纪念碑文鲜血撰,英雄塑像后昆窥。今朝有幸虔心叩,手挽长江化泪垂。 复兴荆州须担当 □谢葵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一个春天,沙市码头熙熙攘攘,贾客云集。江面上碧波粼粼,樯帆林立。但见一位气宇轩昂,踌躇满志的中年人挥别亲友,一边吟诵着“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萧萧沙市雨,淡淡渚宫花……”一边稳步踏上通往趸船的跳板——他就是在乐志园赋闲六年的张居正。 此番重返京华,张居正承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徐阶援引,以右春坊中允兼领国子监司业;又四年,出任裕王府讲官,至隆庆元年即由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开始进入朝廷的最高决策层。从此,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开始推行万历新政的征程。 张居正的长子敬修在《张文忠公行实》中记载:“甲寅(1554年),遂上疏请告。既得请归,则卜筑小湖山中,课家僮。锸土编茅,筑一室,仅三五椽……”,这就是今天太岳路北端立新乡荆沙村一带(即张居正墓园附近)的乐志园。当年,这里荷叶田田,葭蒹苍苍,修篁耸翠,碧水澄虚,风光旖旎。张居正偃息其中,潜心经史,为在隆庆时荣膺首辅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应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 张居正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荆州最著名的历史人物。现在各地争夺名人屡见不鲜,而张居正的籍贯毫无争议,这未尝不是荆州的文化优势。他的思想沾溉后世,影响延续至今,荆州众多的纪念设施、相关景点就是明证。所以,张居正对荆州文化的价值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分,而这一重大的文化富矿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利用。 张居正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是担当。《明史·张居正传》载:“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任事,就是指关键时能勇于承担,不推诿、不避让。张居正以因缘际会而走上历史前台的时候,正当是明王朝国运衰颓,内外交困的艰危之际,他也曾说“国有艰巨之事,众所巽愞(xùnnuò)观望而不敢承者,率楚人当之。”“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在推行万历新政的十年间,他切实做到了将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当其改革遇到巨大阻力时,他说:“仆以一身当天下之重,不难破家以利国,陨首以求济,岂区区浮议可得而摇夺者乎?”“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憸(xiān奸邪)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表现出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这种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任事精神是张居正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是荆州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担当精神,可以上溯到楚人的筚路蓝缕。历史上的楚国,西周时期“土不过同(方圆百里)”,是辟处荆山一隅的蕞尔小国,诸侯会盟时楚君还没有资格列席,只能去做看守灯火之类的杂务。后来逐步发展到战国时期“楚地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其发展壮大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历代楚国君臣的担当自强。 公元前665年,楚国令尹子元率军攻打郑国,撤军后就住在王宫,意欲霸占已死楚文王的妻子。楚国的大臣用计除掉子元,让斗谷於菟担任令尹。斗谷於菟(斗谷,复姓;於,音wū;即令尹子文)看到国家贫弱,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救助国家。后因以“毁家纾难”作为解救国难而牺牲自家的典故。 楚人的担当精神薪尽火传,留下很多传奇故事。 刘宋名将宗悫(què,江陵人,祖籍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年少时,他的叔父宗炳问其志向,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早年效力于江夏王刘义恭,官至江夏王国上军将军,后以振武将军之职随征林邑国(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升任随郡太守,又参与平定雍州蛮之乱。他在宋文帝遇弑后,参与拥立武陵王刘骏为帝,随其讨平元凶刘劭,升任左卫将军,封洮阳县侯。后历镇广州、豫州等地,先后平定南郡王刘义宣、竟陵王刘诞的叛乱,官至安西将军、雍州刺史,为刘宋政权稳定作出巨大贡献。 历史衍进至现代,荆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三大红色根据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诞生地,为此后的革命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曲“洪湖水”,让数十万革命先烈的赤胆忠心与奋斗牺牲精神九州传扬,万古流芳。毛泽东在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时肯定:“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荆州是农业主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为人民共和国国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荆江分洪、“98抗洪”……荆州人用行动和担当,抒写着责任和感动。 荆州引以为荣的是它的文化魅力;而激励荆州人奋发有为的,无疑是从荆州文化中提炼的、具有永恒价值的荆州精神。担当精神是荆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城市的灵魂,是信念、价值取向与文化特色的概括提炼;是从实践到理性的高度升华,具有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等无可替代的作用。 荆州历史悠久,是湖北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南宋以前,一直是湖广的政治经济中心。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多次作为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但是毋庸讳言,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段时期,由于各种原因,荆州发展不够快,短期的缓滞不代表长期的落后,只要秉承楚人担当自强的精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少说多干,以三年不飞的定力、金石为开的毅力、问鼎中原的魄力奋斗,定能后来居上,建成长江中游两湖平原中心城市和“五个示范区”,迎来伟大复兴。 (作者系荆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慨然一诺百金轻 □张卫平 春节前夕,陈金英的事迹刷屏了。这位90岁的老人二次创业,用整整10年的时间还清了2077万元债务。其人,令人钦佩;其事,感人至深。网友亲切地称她为“诚信奶奶”。 而在我们荆州,类似刷屏的故事也并不鲜见,比如前些年被评为“荆州好人”的“信义夫妻”马保杰、蔡炳珍,蜗居公厕8年整,用勤劳的双手还清了十几万元的债务。还有“信义爹爹”刘为保,5年的省吃俭用,靠着自己种几亩薄田,为不幸故去的儿子偿还了遗留下来的巨额债务……正是这些“荆州楷模”“荆州好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金钱有价,诚信无价;正是这些“荆州楷模”、“荆州好人”,用诚信树立起荆州这座城市的“信义”丰碑。 诚信二字如此珍贵,以至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他强调诚信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他在国外访问时也曾说:“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社会诚信建设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水有源,树有根。当代说“诚信”,古人说“信义”,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同一个内涵。在荆州,说到信义,人人都会首推关公,认为关公是荆州信义的源头。就在几年前,还曾在关公义园组织过“扬关公信义,促征纳诚信”经典诵读活动。毫不夸张地说,在荆州乃至全国甚至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关公已然成为信义的化身。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日用而不觉”——来源于漫长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操守品行。比如说,我们荆州人脚下的这片土地——楚地,我们的先民——楚人,以及根植于历史深处、至今仍发出耀眼光芒的楚文化,都散发着浓郁的“信义文化”。“楚人重然诺”,这是楚文化研究大家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得出的明确结论。 作为中国人,大概都知道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一诺千金。意思是指许下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形容诺言之诚实不欺。也简作“千金诺”“金诺”。 其实,这个成语与荆楚有关。楚国有则谚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据考证,流行至今的成语“一诺千金”就源出于此。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开门见山地写道:“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说的是楚国人季布任侠仗义,肯帮助人。凡是他答应做的事情,一定做到。因此,在当时的楚地极负盛名。对此,楚文化研究学者、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陈昆满先生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了记录诚信历史的先河,讲述了两个楚人重然诺、讲诚信的故事。一个是讲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的故事;还有一个则是项羽名将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陈国的附庸国。有年,陈国大夫夏征舒弑君犯上,杀了国君陈灵公,楚庄王便带兵前去讨伐。为了争取邻近齐国的中立,他在出师前声称:此次出兵陈国,只杀有弑君之罪的夏征舒。并派大夫申叔时到齐国去游说。楚国大军所向披靡,顺利攻占了陈国国都。在杀了夏征舒后,楚庄王非常高兴地宣布,将陈国改成楚国的一个县——陈县。这时,楚国的大夫、将军都来向庄王道贺。只有大夫申叔时不贺。庄王便很不高兴地问他原因。申叔时说,您讨伐陈国时宣布只惩罚夏征舒的罪,怎么现在就把陈国给灭了呢?庄王听了,想到了自己出兵前的承诺,忙说,你讲得对!于是,庄王不仅立即宣布收回成命、履行诺言,还派人把逃到晋国的陈国公子午迎接回了陈国,让公子午继承了王位。 楚庄王讲诚信的故事让孔子大发感慨:“贤哉楚庄王。”并将楚庄王重诚信一事总结为“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仅个人层面如此,“信”对于国家层面来说,更是极为重要。为了讲清这一道理,习近平讲了楚晋争霸时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并指出,“这就是《孔子家语》里说的:‘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国家一言之信,胜过万马千军”。可见,诚信既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更是国家力量的源泉。古代这样,今天更是必然如此。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楚人重然诺、讲诚信不仅古有定论,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所公认的优秀传统道德之一。千百年来,楚人重然诺、讲诚信的道德文化已深深地根植于荆州这片沃土,涌现出了一大批“重然诺、讲诚信”的先进人物,让荆州这座城市闪耀着“诚信”的光芒。以至于有市民建议,在荆州的城市宣传语中增加“信义荆州”四个字。 除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几位“荆州好人”外,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万其珍家族也不禁让人感叹。从监利搬迁到恩施的万其珍家族,为了报恩,一家五代人坚守在恩施大沙河,百年义渡。万家人世世代代以桨为笔,书写了一段关于承诺的故事,140年来其义务摆渡的里程足足可以绕着地球走6圈。 《周易》有云,“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可以说,正是由于陈昆满教授所说的,“楚国的文化因子渗透着诚信的活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根基和特有的文化导因”,使生长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在精神世界中深深地烙印上了诚信的印记。 也难怪,从楚地走向全国的鬻熊、老子和庄子等先哲们,其核心理念就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就是“上下相亲”。他们认为,要做到上下相亲,人人必须重然诺、讲诚信,否则怎么能够“和”起来呢?也正是这种求“和”的理念,陶冶成楚人重然诺、讲诚信的性格特征。 正是由于楚人讲诚信,使楚由“族”发展为“国”、国由小发展到大。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诚信”更是成为社会生活的底色: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支付宝的芝麻信用……无一不和诚信或者说信用紧紧绑在一起。李白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新时代的荆州人,也一定会以“诚”打动人,推动着复兴大荆州的伟大梦想,迈向充满希望的“十四五”,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新画卷!(作者系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因时而变敢创新 □曹歌 从文化精神来看,荆楚文化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包容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开拓精神。然而,梳理800年楚国历史,荆楚文化中真正具有超越时空界限、真正能够代表荆楚文化内在本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和内核,当是其中所蕴涵的“因时而变、敢于创新”的伟大精神。 因时而变,敢于创新,让楚国由弱到强,屹立东方,创造出媲美古希腊文明的荆楚文化,并以其独特魅力、深远影响而穿越时空,泽被后世。 《左传·子革对灵王》中写道:“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由此可知,由于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湿热气候的影响,楚国政权建立初期,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外交通极其不便,发展上存在着诸多艰难险阻。但是以熊绎为首的楚人却不畏艰辛、坚持不懈、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开辟了诸多通向外界的道路。既达到了朝贡的目的,又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楚国与周边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为后来楚国疆土的开辟与壮大、国力强盛奠定了历史性基础。正是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使楚国从一个最初只有五十里的蕞尔小国一跃而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诸侯国。楚庄王“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何等的大气磅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也是对这种精神特质的有力诠释。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楚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创新求变的精神,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楚文化,楚国曾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都出现在楚国大地。它不仅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也曾是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荆楚文化中的所蕴含的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精神,穿越千载,泽被后世,在科技、文化艺术中多有浸润。寒光四射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其领先世界的青铜科技让当代人为之叹为观止。遥想当年,鹰视狼步的越王勾践,手持融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锻造工艺、铸剑技艺于一炉的巅峰之作,卧薪尝胆、纵横沙场,寒光起处,四方臣服。 勾践剑让后人领略了当年吴越精湛的科技和凌厉雄奇、跋扈飞扬进取精神,没有进取的雄心和勇于创新的思想,怎会有震惊世界的奇迹出现。当年吴越是名闻天下的“宝剑之乡”,楚人多年来一直殚精竭虑学习越人铸剑之术。铸剑,越国赖以名动世界的绝技,在楚国工匠的手上推陈出新,特别是在吴越相继被灭后,楚国铸剑工艺后来居上,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后人更是以“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楚剑的锋利无比。穿越历史的烟云,参透史书的墨迹,是楚人的创新求变,成就了800年的耀世辉光。 楚人的创新求变又何止于青铜冶铸,丝织刺绣工艺、漆器制造工艺、哲学、散文、美术,无数惊世骇俗的艺术遗存见证了楚人创新求变的魄力和辉煌成就。其中“龙纹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的虎座鸟架鼓是其中的代表,这种鼓不仅是一种打击乐器,更是一种精美的漆器。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反映了楚人的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和创新求变的超前意识。 千百年来,荆楚大地创新求变之风绵延不绝。面对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明代的公安三袁提出勇于变通,独抒性灵,不拘俗套的文学主张,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风格引领中国文坛风骚数百年,其新文学思想对后世几百年思想文化历史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凤歌荆楚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革命的年代,创新求变的思维让莲叶田田、荷花映日、鸟飞鱼跃的一湖碧水成了杀敌的战场,河湖港汊游击战和山区游击战、平原游击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敌人、壮大自己的制胜法宝! 烽烟远去,往事千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灿烂的荆楚文化以其博大恢弘的内涵和影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我们要继续传承发扬荆楚文化,让其成为促进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动力之源。 今天,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荆州跨越发展之时,我们不仅要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用千金一诺的诚信意识,净化城市营商环境、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更要运用创新求变的时代思维,大胆求变,打破陈规陋习,实现质的飞跃,奋发有为,创造属于荆州自己“楚剑”“虎座鸟架鼓”,用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的荆楚精神照亮“十四五”良好开局,引领“转型超越、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的伟大征程! (作者系荆州日报评论员、荆州市张居正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