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2版:荆州要闻

瓜儿为什么这样甜?

  □记者赵叶秋通讯员伍健

  雨淅淅沥沥地下,但挡不住大货车前来拉菜的步伐。

  “这些除掉浮叶的莴苣是运往两湖批发市场的,捆好的毛莴苣会运到石首市各大市场。”日前,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锋一边催促装车,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的莴苣价格卖到每公斤2元,最高时超过3元。

  疫情影响之下,许多蔬菜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这家却格外红火。原因何在?记者来到合作社瓜蔬基地,一探究竟。

  “没有科技,农业就没有前途”

  蒙蒙细雨中,大棚连片,蔚为壮观。记者走进一间大棚,发现奥秘就在这里。

  最吸引眼球的是标准化温控系统:大棚内搭建2个中小内棚,形成棚内棚,加上地下埋设的加热电线,形成1层地膜+3个棚+电热线的层层保温系统。在这里种蔬菜有着独特优势——标准化管理、绿色生态种植、科技发展农业,这也是天字号合作社能存活并发展壮大的原因。

  2010年,天字号合作社创始人徐清华花3万元建了10个大棚,因脱离市场供需链,亏损上百万元。2013年,90后徐锋回乡接手父亲的工作,他没有延续老一辈“跟风”种植,而是选择在种植前进行充分调研,以市场决定生产。

  天字号的西瓜一藤一瓜、一瓜一标,而且每个瓜都是在第11片叶子下结果,这样结的瓜大小更标准、口感更清甜。合作社坚持标准化管理,贯穿于西瓜育苗、授粉、施肥、撒药、灌溉、采摘全过程。

  “没有科技,农业就没有前途。”说起天字号西瓜,徐锋底气十足:“我们用有机肥和生物治虫,而且一根藤只结一个瓜,瓜当然就甜了,价格也最高。”

  “农民亏不起,成本我来出”

  在基地大棚内,一块块插着黄色小牌的育苗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徐锋指着或稀疏或茂密的小苗说,这是60多个试验示范苗种,合作社每年选出最好的品种给周边的社员和农户种植。“每年试验示范成本达15万元,农民亏不起,成本我来出!”

  50多岁的黎伯祥是合作社的一名管理人员。2020年,有人拿出10万元年薪请他过去当技术员,老黎果断拒绝。除了工资,合作社每年给他种的瓜蔬苗就能轻松收入10多万元。村里的6个社员和他一样,都成了收入上百万元的致富典型。

  这些年摸爬滚打,徐清华总结出一个道理:合作社只有与科研院所合作,试验示范出好品种,才能长期生存发展。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合作社亏本倒闭,但天字号挺了过来。

  目前,全国有17家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102个西甜瓜品种在天字号基地试种。在专家指导下,合作社一年收两季西甜瓜和一季莴苣,社员每亩纯收入达2.5万元以上,平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天字号合作社的成就,除了让人羡慕的营收数字,让徐锋更骄傲的是:“老乡们的收入翻番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