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讯员曾祥盛桃政记者曾晶 “‘十四五’期间,桃花山镇将继续按照‘旅游兴镇、山水富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湘鄂边,重点发展生态康养旅游、红色教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加快建设区域休闲旅游名镇,把桃花山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新能源示范镇,力争‘十四五’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财政收入达5000万元,税收达到3000万元。”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桃花山镇党委书记程鹏对记者如是说。 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程鹏表示,桃花山镇党委、政府将从六个方面加大加度。 首先,挖掘旅游资源新潜力。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倾斜、项目上大力帮助、资金上大力扶持,充分发挥鄂旅投“桃源小镇”、省交投“生态康养休闲特色小镇”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从深度、广度、高度上发展山水游、休闲游、红色游、度假游、体验游、乡村游等生态文化旅游,打造石首旅游首选名片。 其次,招引旅游投资新主体。树立“小城镇、大旅游”发展理念,以特色旅游资源招商推介为核心,打造旅游产业新亮点。围绕五大湖泊滨水度假、休闲养生,田园山坡桃柑精品采摘和竹海氧吧登山骑行乡村旅游,分类施策、聚力招引旅游大项目,打造环湖养老养生度假综合体。招引村庄改貌项目,打造居游共享的乡村游目的地。招引景区配套项目,打造功能完善的开放式景区。 其三,推进旅游文化新发展。在坚持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对现有旅游资源提档升级,量力而行加强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把桃花山“分散”的旅游景点“链条式”串联起来,以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桃花山镇全域旅游基础。倡导创新旅游,高端打造田园综合体,培育新型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重点打造“财运文化、运动休闲、风电观光、民俗体验”四大旅游板块,发展旅游文化新产业,使红色文化、特色资源、旅游休闲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其四,倡导旅游模式新转变。依托“桃源小镇”,克服桃花花季周期较短、游客旺季时间不长等弊端,树立“游山玩水赏花观竹品美食”的年度长效旅游概念,强化发展生态休闲游,农业观光游,发展红色旅游,以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红色大本营、风电运输通道为依托,建设“红色军事拓展中心”、“重走长征路微型景观点”,恢复重建红色遗址,丰富文化内涵;发展民俗风情游,挖掘“范蠡墓”“仙子浴”“饮马池”等民俗文化,建立民俗展馆,展示民俗文艺,设置民俗制作坊,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体验民间工艺和农耕文化;通过改变传统旅游模式,依托多种发展模式,形成花期观光步入四季旅游的格局。 其五,打造旅游宣传新平台。通过举办“桃花季”、“腊货节”等节会活动不断加强旅游推介,使官方旅游产品推陈出新,上档升级;利用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广播电视台、抖音等多种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层次;借助网络主题活动,动员公众积极参与,体验式宣传;在岳阳、荆州进入石首各通道处树立灯箱广告方式宣传桃花山旅游品牌。 其六,营造全域旅游新环境。一是提升基础交通设施。把提质改造城区、景区交通环境作为重要任务,全力推进无障碍旅游建设。全力保障221省道建设,力争镇区主动脉提档升级,实施亮化、绿化,建设三条旅游公路次入口,连接调关镇、东升镇和湖南省的东山镇、胜峰乡。二是推广“桃李苑”生态康养社区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为生态休闲旅游新增景点,又让全镇居民享受旅游发展红利,增产增收。三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恢复重建红色遗址,塑造红色文化品牌,增添红色景点,以纪念品加工、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拓宽产业链条,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消费品。四是打造森林康养基地。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乡镇为契机,新建一座二甲甚至三甲医院为依托的养老、旅游医疗服务保障中心,用以满足老年人的疾病诊治、健康保健和来桃花山旅游、投资的高端人群对高标准就医服务的需求,加快桃花山旅游发展配套服务的发展步伐,提升桃花山老年人康复保健事业水平。五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生态旅游休闲镇的标准,重点推进桃李苑生态小区、桃源小镇、三菱湖国家湿地公园、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陵园改扩建、温泉酒店、北纬29度全息智能桃花岛、岭南文旅康养地产、废弃矿山景观平台等项目建设。 “迈好第一步奋进新征程”——乡镇、部门负责人访谈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