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特别报道

第A006版:特别报道

打出“组合拳”拓宽“致富路”
——市城发集团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驻村工作队制定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走访慰问贫困户

    吸纳贫困户子女到集团实习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潭口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焕然一新

  灿烂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幸福生活,谁都不能缺席。

  来自监利市红城乡潭口村的这组数据让人振奋:2014年,潭口村被纳入省级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32户142人。经过2017年、2018年大数据比对和动态调整,2019年该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如今的潭口村“脱贫硕果累累,村民幸福满满”。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市城发集团携手市国家安全局、荆州农科院对口帮扶潭口村,经历5年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终于啃下“硬骨头”,让这座贫困村庄实现完美逆袭。

  A

  沉下去、贴着帮

  做实党建提高基层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基层,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市城发集团全力支持潭口村党的建设工作,选派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的精干力量扎根田间地头,并将驻村干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到潭口村党支部,确保驻村干部全身心驻村帮扶,真正做到“沉下去、贴着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团党委高度重视潭口村党支部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汤光华每月抽出三天时间深入该村调研,常常夜宿潭口,与村支部书记罗松林促膝长谈,交流扶贫政策,分析当前痛点、难点问题,研究脱贫对策和长远规划。

  在集团党委和村“两委”紧密协作下,通过村支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及联合帮扶单位荆州农科院专家意见,为潭口村脱贫攻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6条脱贫措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内道路;支持农网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建小型泵站,解决因地势原因造成农业用水供应不畅问题;将村集体100亩水塘改造为精养池,发展集体经济;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确保贫困户按期脱贫出列;拿出5年扶贫规划方案,统一脱贫思路和方向。

  说干就干,要让贫困群众早日得实惠。2015年,集团工作队进驻潭口村后,发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置在村里一所废弃小学内,环境简陋且设施不全,党员、村民大会只能在露天召开。集团主动与县乡两级党委沟通协调,投入7万元对原场所进行修缮改造。如今,潭口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焕然一新,村里陆续组织了一系列热闹有序的党群活动,让大家有了倾听、倾诉的平台,党员群众之间建起了一座“连心桥”。

  以党建为引领,在扶贫攻坚这场非赢不可的战役中,教育扶贫举足轻重。市城发集团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20年10月16日,城发集团开展“捐书筑梦、书送未来”活动,组织全体职工捐赠书籍500余册,助力村委会阅览室建设。同时,支持贫困大学生在集团实习工作。在了解到村里贫困户罗忠平家中有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儿罗亚芳后,集团党委迅速与罗亚芳谈心,关心她的学习情况,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自2020年底开始,罗亚芳便进入城发集团实习工作,实习期间,干部职工不仅在工作上对其用心栽培、细心指导,并在生活上给予经济支持。大家获悉小罗家中住房损坏后,集团立即为其拨付5000元整改资金,在春节前让家人住进新房,为他们一家树立信心,重燃生活的希望。

  “我们一家特别感谢公司的培养和关爱。”罗亚芳感激地说,大学毕业后,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城发大家庭,为集团发展作贡献!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扶贫是促进群众脱贫增收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在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市城发集团为外出务工的15名贫困村民发放交通生活补助7500元,并为村民积极争取公益岗位。此外,集团还通过精准施策,促进贫困劳动者多渠道多层次多工种就业,稳端就业“饭碗”,逐步实现增产增收。

  B

  “泥路”成“坦途”

  着力交通扶贫用心铺就幸福路

  潭口村,地处监利县红城乡偏远地区,是有名的“水袋子”。全村共有223户906人,农田面积仅有1783亩,人均用地不足2亩。

  2015年以前,村里基本上没有连接外界的水泥路,交通落后导致产业滞后。村里没有企业和集体经济收入,负债累累,村民住房老旧破败。

  人多地少,怎么扶贫?市城发集团进驻监利县红城乡潭口村后,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变面貌”帮扶目标,打出扶贫组合拳。

  打赢这场硬仗,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由于潭口村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部分村组只有土路,雨后满地泥泞,交通非常不便。2015年,市城发集团进驻潭口村后,大力支持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为潭口村修建村级道路及桥梁,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疏挖沟渠、整治环境,补上了潭口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

  2017年,市城发集团积极争取落实48.07万元的土地利用增减挂钩项目,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内容,解决了潭口村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2018年7月,这些项目正式完工,实现了村内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极大改善了交通不便、生产用水及沟渠不通的问题,为打好潭口村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2019年初,集团又向电力部门争取支持,为潭口村增建5座用电台区,每个用电区直径达500米,解决了村里农业长期用电不足的问题。

  在市城发集团的持续帮助下,如今,潭口村的道路变好了,河渠变清了,家家户户门前变干净了,田间地头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小村落变得越来越美丽,有了让人割舍不下的“乡愁”。

  C

  “输血”变“造血”

  锚定产业扶贫帮民推开致富门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利用技能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造血型”扶贫项目,形成长效机制,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

  潭口村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收益不高。荆州农业科学院、市城发集团两家单位负责人多次深入该村调研,为潭口村发展谋出路,让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两家单位先后组织贫困户到江陵三湖农场荆州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观,学习再生稻种植技术、虾稻共生种养技巧,发展壮大村再生稻种植面积。同时,组织村干部参观石首大垸镇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合作社,进一步搞活田园经济。

  2017年起,乘着市、县、乡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的政策东风,市城发集团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结合潭口村现有土地利用情况,决定发展虾稻连作产业。工作队借鉴监利产业奖补政策,以200元/亩标准流转贫困户土地发展虾稻产业。截至目前,该村通过司胜平家庭农场带领全村发展虾稻面积400余亩。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和投入。市城发集团通过金融扶贫为产业扶贫打基础,通过单位出资、职工捐款、政策争取等多种方式累计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支持潭口村发展。

  2018年至今,在集团的引导下,通过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方式,带动11户贫困家庭每年增收11.1696万元。2019至2020年,在湖北银行牵线搭桥下,相关企业为17户贫困户提供帮扶资金7.14万元。

  在市城发集团帮助下,8组贫困户罗赛平住进了新房、家人残疾补助政策得到落实。工作队还为他申请贷款发展虾稻养殖。在一连串的帮扶措施下,罗赛平的家庭条件得到改善,于2019年顺利脱贫出列。罗赛平逢人就称赞:“党的政策好,让他一家终于走上幸福路。”

  截至目前,潭口村已成立4个种养专业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成功带动13户贫困户增收,带动率在7成以上。同时,在联合驻村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2018年,潭口村发展连片再生稻种植示范区100亩,亩增产600斤以上,共计增收近7万元。虾稻连作技术的推广和再生稻产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仅一年,潭口村虾稻种养规模已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防控期间,市城发集团扶贫专班遍访村里的贫困户,关心他们生活物资储备和农产品积压情况,为他们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药品,为孤寡老人和特殊群体配送生活物资。连续近50天的奋战,集团扶贫工作队队员张明因劳累过度还曾送到医院救治。

  如今,潭口村已摘掉“穷帽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乡村振兴新画卷已徐徐展开。

  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然是市城发集团重点工作之一。不忘初心,市城发集团精准扶贫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