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5版:文学副刊

弘扬湘鄂西苏区精神开启新的百年征程

  □钱新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监利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先烈奋斗的足迹,锤炼了湘鄂西苏区精神。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湘鄂西苏区精神血脉。监利的广大党员,在当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要以湘鄂西苏区精神为鲜活教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增添精神动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监利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与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并列为全国三大根据地。在罗霄山脉的深山翠竹中孕育井冈山精神的时期,湘鄂西的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形成了湘鄂西苏区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共产主义的信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的历史大背景下创建的。面对国民党严酷的白色恐怖,共产主义的理想激励着无数革命者为之赴汤蹈火,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为捍卫和实现崇高理想而矢志不移,百折不饶的英雄凯歌。

  1928年3月,国民党军纠集监利反动保卫团大举“清乡”。在搭马洲抓到监利县党组织创始人、县党部执行委员、宣传部长龚南轩和县党部执行委员、青年部长段承弟,将他们严刑拷打,软硬兼施,企图逼迫他们自首,但他们毫不动摇。临刑前,敌人将龚南轩的幼子抱进监狱,想利用亲子之情逼龚南轩就范。龚南轩从容写道:“从事革命,努力奋斗;壮志未遂,半途牺牲;母老子幼,孝义两亏;教育子女,继续革命;只要真理,视死如归;共产党员的意志不可摧,投降二字比登天还难!”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献身革命宁死不屈的坚定信仰。在走向刑场的路上,龚南轩、段承弟沿途高呼:“革命一定胜利,反动派必将灭亡!”行至关帝庙门前,龚南轩的嗓子喊哑了,就扑到路边盛鳝鱼的水盆里喝几口水后继续高呼口号。凶残的敌人在七根檀将他们杀害。

  1929年2月7日,中共监利第一任县委书记陈步云在剅口黄桥召开群众大会,由于叛徒告密,驻扎在附近“清乡”的国民党军营长陈启良带兵包围会场。大声喊道:“你们谁是共产党的头子陈步云,不交出来,就用机枪扫死你们。”在场群众又恨又怕,没有人回音。陈启良又说:“最后给你们三分钟,不交出陈步云,我就开枪了。”说完就下令把机关枪瞄准在场的群众。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陈步云从人群中走出来,大声说:“不准开枪,我就是陈步云!”群众得救了,陈步云却落入了敌人的魔掌。陈启良先是设宴劝说:“我们都是陈家人,只要你交出县委名单,我保你荣华富贵。”陈步云回答说:“你是我陈家的败类。我信仰的是马列主义,要我投降,除非江水倒流,日出西山!”陈启良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押往县城。在监狱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陈步云坚贞不屈。敌人为了用骨肉亲情逼迫陈步云屈服,将他的老母亲和妻儿抓来监狱探视。陈步云拉着母亲的手说:“娘啊,我从小没有了父亲,是您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儿子为了革命,不能在娘的身边尽孝了。儿死后,只求娘给儿子做一件列宁服就行了。反动派欠下的血债,是一定要还的,等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你们记得在我坟头上放一挂鞭炮。”面对死亡,他始终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3月22日,陈步云被敌人杀害。年仅29岁的陈步云,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

  在苏区,有一大批革命理想坚定的共产党员,宁可肝脑涂地,不肯卖身求荣而壮烈牺牲。湘鄂西省委候补委员、省妇委书记张孝贵被汴河区铲共团长胡大香杀害在上车湾,年仅26岁。牺牲前,她面带微笑地对乡亲们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革命一定会胜利,我为革命牺牲值得。乡亲们,二十年后再会。”湘鄂西共青团省委书记周美同被捕后,敌人问他:“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受共产党毒害?”周美同说:“我出身很苦,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所以我赞成共产党的主张。”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临死前对家人说:“你们要把我埋在墩台北面,我要听洪湖的波浪声,我要看到红军早日归来。”

  创建湘鄂西苏区的先烈们,正是凭借对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面对凶残强大的敌人,不屈不饶,坚持斗争,无所畏惧,不怕牺牲。

  2.一心为民的初心

  湘鄂西党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初心,就是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压迫与剥削,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开展土地革命就是根本改善人民生活的首要办法。“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当时最受群众欢迎和响应的行动口号。

  1930年9月,湘鄂西特委召开第一次紧急会议,制定《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以后又颁布了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革命法令》。在湘鄂西苏区,通过全面、深入、持久的土地革命运动,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劳苦群众实现了世代企盼的土地回老家的愿望,堪称一次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

  通过土地革命,首先,农村阶级发生剧烈变动,被压迫的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农村的主人。其次,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极为高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三,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苛捐杂税的废除,农民生活很快得到改善。其四,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翻身,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加革命。国民党有时也讲“耕者有其田”,但并没有真正实行。只有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为农民利益而开展土地革命,才真正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

  湘鄂西党组织一心为民,不仅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还在危难关头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1931年春,周逸群在江南带领江右军进行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已经整整7天靠野菜充饥的周逸群,走到石首季家咀时,将刚筹集到的几斤大米和身上穿的棉袄,一起送给了生活困苦的烈属军属。5月20日拂晓,周逸群指挥红军部队掩护群众向桃花山转移。从采桑湖经岳阳县贾家凉亭时,不料被驻守的团防队发现。为了掩护群众,周逸群主动留在队伍后面阻击敌人,战斗中不幸英勇牺牲。

  1932年9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监利警卫团团长姜炳炎,在突围中率团英勇作战,最后身边只剩下了两名警卫员和一名秘书,隐藏在姜家堤的棉田中。敌人将姜家堤100多名男女老少抓了起来,限令两天内交出姜炳炎,否则,全部斩尽杀绝,姜炳炎为解救乡亲在棉田中饮弹殉节,为保护群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湘鄂西苏区的党员干部就是这样,在危急关头,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在党员干部舍生忘死,一心为民行为的感召下,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到党的周围,在敌人残酷“围剿”和大屠杀面前,始终和党同心同德。当时,鄂西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苏区群众“宁可跳河或者树上缢死,也不愿反水”。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都愿意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这就是革命斗争能够发展和得以支撑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党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3.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创建和发展湘鄂西苏区必须严格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周逸群和鄂西特委领导的洪湖革命武装,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河湖港汊的地形条件,提出了“分散游击,集中指导”,“避其锋芒,击其无备”,“只打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不打”,“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等一系列适应平原、湖区特点的游击战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谱写了河湖港汊地带革命游击战争的英雄史诗。他们的独特经验被毛泽东推许为“贺龙周逸群式”工农武装割据的典型,为探索、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汉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可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执行者夏曦到洪湖后,全然不顾苏区的实际情况,强力推行先打大城市的主张,使红军主力远离洪湖,根据地内部空虚,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同时放弃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主张打大战,打恶战,硬拼硬打,使红军损失惨重,最后葬送了洪湖苏区。

  湘鄂西苏区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革命斗争就胜利,根据地就发展;什么时候背离实事求是,革命斗争就失败,根据地就丧失。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历史的成功经验与血泪教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4.对党忠诚的品格

  以贺龙、周逸群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创建湘鄂西苏区的斗争中,无论是面临严酷的白色恐怖,还是遭受错误路线迫害,始终不变对党的无限忠诚,表现出无限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高尚品格。

  段德昌是我党杰出的军事将领,是解放军33位军事家之一,在湘鄂西苏区有“常胜将军”的美称。红三军退出洪湖,转战湘鄂边后,段德昌根据自己多年在湖区组织武装斗争的经验以及洪湖地区较好的群众基础,提出“打回洪湖”,再图发展的主张。夏曦认定“打回洪湖”是“阴谋分裂红三军”,因而罗织“改组派”的罪名加害段德昌。1933年5月1日,夏曦在恩施巴东金果坪江家村举行所谓对段德昌的“公审”大会。遇害前,段德昌沉痛而坚定对红军战士们说:“共产党人砍脑壳也要讲真话。要不忘记共产党,不忘记拯救洪湖苏区人民……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历史一定会作出公正结论。”他请求用刑不要用子弹,把子弹留给战士们打敌人。段德昌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感动得在场的红军将士纷纷掉下眼泪。

  同年12月,蒋介石派反动政客熊贡卿到湘鄂边,劝说处于困境中的贺龙,许以高官厚禄,引诱贺龙接受国民党改编。贺龙当即把熊贡卿交给红军将士公审,他在大会上说:“他是蒋介石派来的奸细,是为蒋介石当说客来这里劝降的,这是对我们红军的极大侮辱,我们决不能放他回去。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艰难困苦吓不倒红军,高官厚禄收买不了红军,阴谋诡计也骗不了红军。”最后,熊贡卿被当场处决。贺龙对党的无限忠诚,赢得了到会红军官兵齐声欢呼。

  贺龙、段德昌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忍辱负重、光明磊落,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在身处逆境,遭受迫害之时,仍然坚守信仰、不忘初心,做到始终相信党、忠于党、服从党。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的政治品格,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5.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湘鄂西党组织团结人民,战胜困难的优良作风和无价之宝。湘鄂西苏区的工农武装从工农革命军到红六军,从红六军到红二军团,从红二军团到红三军,从红三军到红二方面军,其间几起几落,队伍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遭受的艰难曲折非常人所能想象。湘鄂西苏区的创建,经历了无数次艰难困苦的斗争,首先是粉碎了敌人的大举“清乡”,然后又粉碎了敌人的疯狂“清剿”,接着又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围剿”。最后,由于内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外遭数倍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湘鄂西苏区的红军主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当时,他们还穿着洪湖时的秋装,没有粮食,吃不上饭,只好以树皮草根充饥,真是饥寒交迫。隆冬季节,指战员还穿着褴褛的单衣,脚拖水湿草鞋,穿行在巴山蜀水之间,硬是凭着一种顽强的革命意志,终于完成了7000多里的战略大转移,被史界称为“小长征”。、

  在革命事业处于低潮的时候.苏区广大军民并没有被艰险的局势所吓倒,没有向险恶的环境低头。无论遇到多么深重的苦难,多么残酷的现实,他们依然坚持革命斗争,艰苦奋斗,一直向前,走向陕北,走向全中国胜利。

  6.勇于献身的担当

  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在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环境险恶的情况下开展的。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抱定革命必胜信念,挺身而出和敌人斗争。在敌人的屠刀下,视死如归,毫不畏惧。

  1932年9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撤离,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崔琪带领湘鄂西政府机关人员和警卫团转移。在洞庭湖区的游击战争中,他面对敌军大兵压境,镇定自若,指挥洞庭湖游击队,顽强抵抗,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十分惨烈,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激战中,崔琪不幸中弹倒下,大部分游击队员壮烈牺牲,敌人将昏迷中的崔琪捆绑后抬往华容县城。在狱中苏醒后的崔琪,面对敌人的盘问拷打,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他说:“砍头不要紧,革命意志坚,留得豪气在,教我后辈人。”敌人恼羞成怒,将他杀害,还惨无人道地砍下了他的头颅,悬挂在华容县城的城门上。他牺牲时,年仅33岁。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刚毅与担当。

  为了开辟和保卫根据地,监利有近30万人参加革命,有10多万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批领导干部为革命献身,有的在对敌斗争中牺牲,有的被错误路线迫害屈死。他们在创建和保卫苏区的斗争中,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据不完全统计,曾经担任中共鄂西特委、湘鄂西特委和省委正副书记的9位领导人中,有周逸群、万涛、崔琪等8人在根据地或外地牺牲。曾经担任红二军团师长的15位领导人中,有王炳南、王一鸣、段德昌、孙德清、段玉林、鲁易等13人牺牲。1987年11月11日《解放军报》头版发表“洪湖西岸发现大片红军无名烈士墓”的报道,在监利福田柳关长眠着12000多名红军烈士。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流芳百世。

  湘鄂西苏区的党组织带领广大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湘鄂西苏区精神,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当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弘扬湘鄂西苏区精神,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蓝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作者单位:监利市湘鄂西苏区历史研究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