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江津笔会

练拳之理

  □陈白云

  我5岁随祖父习拳,每天闻鸡起“武”,夜立梅花桩,时常在太极、八卦、形意中感悟祖父“非有百折不回之真心,岂能有万变无穷之妙用”“太极十年不出门”的教诲。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分为实一分功。祖父常说,书要勤念,拳靠勤练,一日不练自已知道,两日不练行家知道,没有冬练三九“苦其心志”,夏练三伏“劳其筋骨”,成不了大气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秉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恒念,践行“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百日空”“进功如春蚕吐丝,退功如同流水即逝,学拳三年,丢拳三天”的拳训,读初三就实现单拳倒立的目标,虽然拳峰结满厚茧,还乐此不疲。

  驰怀固本山河间,立身中正功力显。“身法正,不令而从,身法不正,虽令而不从”。练武之人讲究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动作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快里虚中有实、慢里实中有虚。习练拳法时,身要正、心要静、意要清、气要稳,松而不空,柔而不软,刚而不僵,轻而不飘,纵横、高低、上下、反侧支撑八面,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运行自如,一招一式规规矩矩,身眼手法步步到位,目不斜视,身子中正;眼光所向,就是去处。有“不懂中正身,白练几多年”的说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拳理来。有哲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习武亦有“练拳是拳,练拳不是拳,练拳还是拳”的三个阶段。在千变万化的拳路中,处理好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内与外、意与力、呼与吸、蓄与发、开与合、进与退、功与防等辩证关系,才能达到动静有度,刚柔并济,虚实分明,蓄发相间,内外合一。其实,学的是拳,练的是心;比划的是招式,体会的是哲理。功夫进入至臻境界,看见风行、云飞、竹舞、虎跃、猿腾、鹤翔,皆能从中悟出拳理。

  天地有正气,日月无斜晖。“文以评心”“武以观德”。韩非子曰:“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在古人看来,“德”与“力”缺一不可,习武之人必须“力”“德”结合、交相滋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名高之人”“渡人大师”。学拳如做人,不仅要传承前辈的武艺,也要继承其高尚的武德,不与无知争强,不与狂徒较量,虚怀若谷,“克己”“内敛”“慎独”,方能外炼内修、净化心灵、提高品位、涵养德行、廉洁自律、谦逊礼让,从而树立生命的浩然之气、君子之风。

  岁月证明,用心打拳的人不会被辜负。他们在练拳中强身健体,净化心灵,涵养修为,塑造气质,宁静致远,每日以“忠孝仁义理智信”来规范约束自己,正是有了这种不懈的内在修养,身心变清爽了,悟性就高了,健康上来了。人最难始终保持澄澈,管控自己的心欲,要“克己”“自省”,战胜自己,就要用理智来克制自己的行为,这种能力在拳修中是可以提取的,历经千锤百炼,中流击水,不屈不挠,自然能抵达光明的彼岸。

  练拳,练的是人在时间里的不卑不亢、不贪不欠,练的是人在生活里的清清白白、简简单单,练的是人在人世的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练的是归,期,飞:归,将被抛在身后的汗水,流失的智慧,化为拳路;期,站在当前,前思后想总结拳理;飞,回不去也奔不到时间的前面,只能勤于奋飞,减法修炼,以排除-切杂念的沉淀苦练。人不可能拔地而起、走壁飞檐,唯有站于原地把一切都磨透了磨纯了,识得了日月天地,便生生不息。

  如今祖父已95岁,他像一颗参天古树,剪雪裁冰、一身傲骨,从小教导我一生都信奉的这句话:“一条腰带一口气,上了这条腰带就是尚武之人,往后你就要凭这口气挺直腰杆做人”,深深印刻在了我的人生历程中,砥砺我勤练不缀、勤以修身,困难面前不低头,逆境之中不弯腰。

  人生经历万千事,遇到千百人,可练百十拳,能跟着自己一起往前走的,可能只是一拳二物三人。而其余的所有,都会树在原地凝望着我们的背影,只待某一天,回头凝望它、领悟它。

  行、走、坐、卧,皆是功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