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社 就业更充分更高质量 就业规模扩大 ●城镇新增就业35.5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1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疫情期间拿出1.2亿援企稳岗 ●“点对点”返岗工作被评为2020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地方就业创新事件以及2020年湖北就业十件大事 就业结构优化 ●文旅产业、网络新兴产业和商圈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城镇就业占比逐年提高 ●大学毕业生留荆率稳步提升 ●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22.894万名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就业质量提高 ●全市建设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6家 ●培训21.63万人次 ●人力资源服务发展迅速●建成江汉平原(荆州)人力资源省级产业园,全市人力资源机构超100家,累计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服务企业数量超15000家次,服务劳动者数量超150万人次 社保体系更公平更持续 社保 体系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险种衔接制度建立 全面放开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面推广电子社保卡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8.2万人、32.56万人、36万人,比“十二五”期末总体增长14% 制度改革推进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 实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 疫情期间为企业减免社保费10.7亿元 待遇水平提高 连续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连续6年提高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等定期待遇 保障能力增强 社保基金累计结余达到67.23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33.5%,企业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人才强市促进发展 ▲新增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人,技能人才10.7万人 ▲创新开展“荆州能人”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两后生”技能脱贫,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超市,稳步实施职称改革。 ▲推动全市技工教育集团化、特色化发展,成功申办技师学院4所。▲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共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博士后工作站4家,博士后产业基地12家、湖北省博士后科研流动岗位8个,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岗位5个,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 ▲享受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湖北工匠”等荣誉57人。▲大力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招聘事业单位人员6813人。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6%。 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五项制度,受理投诉案件1483件,为追缴农民工工资3.07亿元。 劳动人事争议立案5309宗,涉及人数7392人,办结案件5273件,结案涉及金额1.9亿元。 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打造“23℃人社服务”品牌 256个人社服务事项实现标准统一、“一网通办” 精简证明材料近百项,确定168个即办事项,简易事项“秒办” 构建窗口端、网端、掌端、自助端经办渠道,群众“不进人社门”也能“办好人社事”荆州12333公共服务接受电话咨询30万人次,微信平台咨询1.5万件次,在线咨询4万件次 “十四五”,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新挑战,促进就业创业,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整体跃升。 民政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全面 低保 市心城区 每人每月720元 县市中心城区 每人每月700元 农村 每人每年6100元 孤儿 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坚实 集中供养每人每月2304元社会散居每人每月1440元 (均高于国家扶贫标准) “应保尽保、应救尽救”93674人 救急难 临时救助由人均659.87元增至1920.81元残疾人为45267名生活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60803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 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全面落实 ●未成人年农村老人儿童快乐之家500余个 ●惠童队伍(乡(镇)儿童督导员130人,村(居)儿童主任1995人) ●为成年在读孤儿发放助学金166万元 ●为690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 农村贫困人口 流浪乞讨救助 加强“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建立“互联网+寻亲救助”模式,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588人次 基本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共2082个。居家养老服务城乡覆盖率分别达到 100%、75%。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超过35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实现全覆盖。 农村福利院的运营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 各县市至少有1所能为县域内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福利机构。 婚姻登记服务愈加规范 全面取消全市婚姻登记工本费。开展婚俗改革试点。 殡葬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全市共有城市公益性公墓2座,农村公益性公墓806座。 全市经营性公墓内节地生态安葬墓穴占比13.7%、安葬率24%。 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享受抚恤补助金的重点优抚对象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298.8万元,惠及2787名四类对象。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深化 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全面加强 村务公开率达到100%全市95%的乡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城乡社区普遍制定了居民公约或居民自治章程 全市495个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获得省民政厅以奖代补村达104个,奖补资金2000余万元 全市新建改扩建村(社区)151个,1468个行政村办公服务场所面积300平米以上,1038个村面积500平米以上 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全市依法登记社会组织2375个 全市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全面完成 清理规范社会组织涉企收费行为 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撤销社会组织102个 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已孵化社会组织14家 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组织428家,开展扶贫项目122个,受益贫困人口12.13万人 慈善与社会工作 取得新突破 社工服务机构发展至32家,持证社工发展至3000余人 全市注册登记志愿者109万人,注册志愿团体3500余家 全市慈善组织增至22家 市慈善总会接受捐款达3.68亿余元,善款使用率达99.69% “十四五”,用更加完善的保障措施,更加全面的治理水平,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奏响“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的新时代民政华章。 记者荆文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