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李天然熊丹 “这一万元作为我的党费上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今年2月24日,监利市的82岁抗战老兵万昌林突发心肌梗塞离开人世。家人在整理老人遗物时,发现一份老人生前立下的遗嘱…… 峥嵘岁月,永不褪色。打开老人床底下的2个箱子,来自战场的硝烟也似乎弥漫开来。 一个箱子里,装着他在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抗美援越作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收复“扣林山”“老山”“者阴山”首战及防御作战的军功章;一个箱子里,装着他在烽火岁月中穿过的一套套旧军装。 “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活下来了,活得很幸福!”这是万昌林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 有着58年党龄的万昌林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时,用上交党费这种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感情。 保家卫国——“当兵不图啥,只想为国做点啥” 1939年3月,万昌林出生在监利朱河镇军李村。作为一个旧社会长大的穷苦孩子,万昌林早早跟随父亲务农。青年时代,万昌林顶着晨星抢播抢种,踏着冰雪组织生产。因在大队抓生产管理有方,他被县里表彰为青年积极分子和劳动模范。 出生在战乱年代,又亲身经历了解放初期天翻地覆的巨变,万昌林真切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感受到广大翻身农民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1958年底,19岁的万昌林告别亲人,毅然应征入伍,被选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汽车拖拉机修理学校学习。 换上新军装,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万昌林和战友们除了常规军事训练,还要在教官指导下学习汽车修理和驾驶。他们扒轮胎、钻底盘、搬物资,乐在其中。 学中干,干中学。1959年春节来临之际,万昌林所在连队接到任务,要从湖北通城县、安陆县和河南省信阳市,向武汉转运生活物资。正值雨雪交加天气,万昌林和战友们历时2个多月,白天运送物资、晚上清点货物,像陀螺一样连轴转,72台车累计驾驶20多万公里,转运物资5600多吨。 “不去战场走一遭,不算合格兵。”1960年从学校毕业后,万昌林填报了到昆明军区的志愿,后被分配到昆明军区汽车第22团服役。 来到云南红土高原,万昌林体会到军人戍守边疆之难。1964年8月,美国悍然制造“北部湾事件”,将战火烧到越南北方,对中国南部边疆构成极大威胁。汽车团不仅要驻守祖国西南边陲,更要担负起军区部队作战机动和后勤运输保障任务。 一次,万昌林和战友在连夜运送物资过程中,由于地势不熟,车辆失控,近半个车身冲出路基,悬在山崖外。万昌林受到车辆冲撞,致头部和腰部受伤,但他咬牙和战友把物资运送到了指定地点后,才前往医务室治疗。 “当兵不图啥,只想为国做点啥。”1964年,凭借着过硬的部队成绩,万昌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戍守边疆——“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 “昆明军区汽车第22团入越,参加援越抗美作战!”1966年6月,万昌林所在团队官兵闻令而动,整装入越作战。 越南原始森林灌木丛生、野兽成群。美军飞机狂轰滥炸,汽车团得冒着枪林弹雨,执行运送野战部队、武器弹药、转运伤员俘虏等任务,在战火中不停穿梭。 一次,在越南茂林内,万昌林和战友们隐蔽在密林中,整理运输物资。 “砰……”一个球状物从天而降,碰撞地面声音清晰地传入耳中。 “地雷!”一位战友来不及思索一脚将其踢开,不料恰巧滚落在万昌林脚边。万昌林下意识地向前一跃,迅速趴倒在地。 可是,地雷半天没响。万昌林壮着胆子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沾满泥土的越南老百姓家的香炉。虚惊一场! 还有好几次,美军飞机发现万昌林所在的汽车团在运输线上行驶,从空中丢下几枚炸弹,炸得泥石飞溅。 “想来真是幸运,美军飞机只是投下几枚炸弹就走了!”万昌林曾经告诉女儿,其他车辆就曾在返程时遭到敌机炸弹袭击,一块弹片从汽车下方飞上来,击中一名战友,致其当场牺牲。 为防止空袭,那时我军汽车团车队常常在晚上运送物资,汽车只能开小灯,一辆车一个驾驶员,这样的配置是为了减少伤亡。 那时,越南公路到处都是炮弹炸的坑,遇到下雨塌方或炸断的桥,万昌林和战友们就用枕木重新搭建,用钢丝简单固定,汽车开上去晃晃悠悠。往往辛苦一夜,也只能行驶几公里。 回望28年的戎马生涯,万昌林先后参与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援越抗美作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和收复“扣林山”“老山”“者阴山”首战及防御作战保障任务,参加了援助老挝、援助缅甸等援外任务,并多次立功受奖。 “赤胆忠诚,皆为祖国!”万昌林曾告诉女儿,“那些年,我和战友们钻山沟、涉荒野,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 在战斗中磨砺出的精神,如同发红的烙铁,在万昌林骨子里烙下深深的印记,一辈子抹不掉。 赤子永挚—— “咱家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万昌林所住军休所宿舍楼已经有些破旧,水泥墙的缝隙里长着青苔。 在万昌林家的客厅里,沙发表皮磨损严重,茶几缺角,柜子也不成套,厨房里的冰箱经多次维修勉强能用,家里唯一的现代化电器——一台挂式空调,是妻子李顺意中暑后才添置。 “吃得、住得已经很好了,我没别的要求!”每当女儿给他添加衣服或生活用品时,万昌林总这样拒绝。 富足于精神、清廉于物质,是万昌林廉洁齐家最鲜亮的底色。 小时候,大女儿万长秀跟随母亲到昆明探亲,想四处走走逛逛,万昌林坚决不让女儿搭乘部队车辆。万长秀回忆说,“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要听党的话,靠本事吃饭,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 在小女儿万霞的记忆里,父亲不仅对自己人“抠门”,还十分“固执”。 万昌林升任团副政委后,按照部队惯例,准备给他配勤务兵,万昌林却死活不同意。 由于战争创伤,万昌林常常头痛难忍,痛到用头撞墙,却执拗地不让家人通知卫生兵来家帮他医治。“这是老毛病了,治不好的,还总麻烦卫生兵,不好!” 1985年,万昌林经部队批准退休。1994年,转回监利军休所休养。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在监利军休所,万昌林是退休的“高官”,但他却为人低调,生活简朴,一件衣服能穿20多年。 对于公益事业,万昌林却毫不吝啬,多次捐款捐物。 今年2月24日,万昌林突发心肌梗塞,在家中逝世。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老人生前立下的遗嘱——“给军休所党支部一万元,作为我的党费上交,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给村小学捐款一万元,给村修建公墓捐款八千元。” 一身许国,一生许党。这是一份经过血与火淬炼的信仰,这份信念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