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马骁整理 “十三五”期间,荆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硬联通、硬支撑。 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城乡“驻颜有术”,荆州硬实力愈发增强。 住房和城乡建设 完成了沙东片区、武德片区、城南片区、中心城区共计77条道路、102.6公里的配套给水管建设。同时,新建荆北片区、沙北片区、园林北路等21条道路、130公里给水管网。 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102.5平方公里的管网检(探)测与修复工作,管网检(探)测长度约3250公里。 “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建了复兴大道、荆州大道、高阳大道、武王大道等27条城市主干 道,总长度达117公里。 聚焦城市功能及品质 聚焦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 从2019年起,住建窗口受理的资质、施工许可、职业资格注册均已实现无纸化“不见面”智能审批,基本实现了让服务对象从原来的“跑断腿”到现在的“最多跑一次”。 2020年6月底,建成与全省项目分类、审批流程、事项清单、管理体系相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 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的农村危房改造40326户。同时,对全市163912户“4类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情况进行了逐户排查和核验。 农业农村 扭转农村“散乱杂” 纠治农村“脏乱差” 实现农村“强富美” 3.86亿元 49处 近三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计划投资3.86亿元,新建、改扩建和管网延伸工程项目49处,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已全部“清零”。 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2535公里,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92%,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56.3公里/百平方公里。 22535公里 92% 156.3公里/百平方公里220个 完成省生态环境厅下达我市220个农村环境整治建制村任务。 146个557个43万亩 6个15个25个 全市纳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146个、整治村达到557个。荆州市成 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村庄绿化43万亩,建设省级森林城市6个、国家森林村庄15个、省级绿色乡村25个。 交通运输 强基础 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50公里、达到714公里,是“十二五”的2倍,实现县县通高速,除松滋外,基本全部通长江大桥。 建成G318文旅区段、沙市区段,G351江陵段、黄金口至松滋城区段、S322等干线公路94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 重达95%。 全市“一港九区”规划格局初步形成,建成荆州李埠港区一期综合码头、江陵煤炭储配基地一期工程、松滋车阳河综合码头(二期)、洪湖新堤港区综合码头等项目。 浩吉铁路开通运营,荆荆高铁开工建设,荆州沙市机场也于1月30日成功首航。 公铁水空交通体系加快完善 交通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补短板 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7543公里,其中贫困村农村公路1344公里。建成3110公里“美丽农村路”。 乡镇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273个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偏远地区开通预约班车、周末班车,招呼站、候车亭实现全覆盖。 推进绿色交通大步发展 促品质 实施非法码头整顿、港口和船舶防污染防治、岸线资源清理整顿“三大专项战役”,关停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腾退岸线55公里。 在全省率先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 式接收处理船舶生活垃圾和油污水,639艘100总吨以上船舶全部完成环保设施达标改造,11艘垃圾接收船投入使用。 着力推动节能减排,加快营运黄标车、老旧船舶淘汰更新,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6.3%提升至65%,6家机动车维修企业通过首批汽车排放治理维护企业(M站)认定。 增强运输服务能力 调结构 公交优先战略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公交进场率90%,公交站台500米覆盖率96%,线网密度由2.98增至4.72;城市周边20公里城乡公交化80%以上。 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完善,盐卡、车阳河、郝穴港区入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成港口吞吐量21178万吨,其中集装箱68.19万标箱。 城市公交在全省率先加装生命防护栏,“两客一危”实现4G动态视频监控全覆盖,率先启动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完成生命安全防护工程794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