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特约评论员薛家林 以“清、减、降、通”专项行动为抓手,用一年的时间强力优化营商环境,是21日召开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释放的重要信号,也是我市开局“十四五”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当前,区域竞争已经显化为营商环境的竞争。一个地区发展得快不快、好不好,关键在于营商环境优不优;区域经济大比拼,实际上就是营商环境大比拼,这从很多地方直接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升格为“一号工程”“头等大事”即可窥见一斑。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从官方到民间,认识和共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如何让自家的“空气”更怡人、更具吸引力! 从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到江西的“一次不跑”,从上海的“只说yes不说no”,到长沙的“一件事一次办”,再到江苏的“不见面审批”,先行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为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荆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如何再突破?市政府近日启动的“清、减、降、通”专项行动给出了明确答案:1年时间,4个工作专班,22条硬举措,从规范性文件清理、政务服务减审批、降低涉企收费、打通数据堵点等“小切口”入手,实现“三个第一”,即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 “清、减、降、通”专项行动,剑指我市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要素保障环境和信用法治环境中的顽障痼疾,旨在通过破“难点”、解“痛点”、通“堵点”,让我市的营商环境实现新的飞跃。 重责在肩,唯有实干。 优化营商环境事关大局、人人有责。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荆州形象,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优化营商环境出力献策,这是“基本盘”,但起根本推动作用的“核动力”还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具有管理、监督和服务保障职能的各行业、各领域的“婆婆们”。 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主要负责同志,既是这次专项行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同时也是“自我革命者”。要针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以及12315热线、社情民意周报、“两会”民意反馈、企业负责人座谈、来信来访和巡察监督反映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带头反思、带头查摆,既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又要敢抓敢管、解决问题;既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又要统筹协调、共同发力;既要突出重点、立竿见影,又要着眼长远、正本清源,全力打造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持续提升我市对外形象和区域核心竞争力。 专项行动既是“破”,更是“立”。坚信重拳出击、雷霆行动、“破旧立新”之后,荆州的投资“空气”会更加清新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