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刘娟通讯员杨元洪 绿柳抽芽,碧桃玉兰竞相绽放;纸鸢飞舞,游人邂逅春天,在松滋稻谷溪景区穿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推进城镇化与绿色可持续发展间,松滋打造生态修复的样板,带动了当地经济、城市建设。处于松滋城区与小南海之间过渡地带的稻谷溪景区,经过整治,昔日劣V类水质蜕变为一片清澈湖水,荡漾碧波,生态系统得以修复,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名片。 这也是荆州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 倚长江之畔的荆州,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道,从体制机制创新着手,探索生态保护的荆州方案,演绎“两山”理念的实现路径,让绿色在大地上蔓延开来。 突破体制机制呵护绿水青山 地处湖北长江之腰,扼守长江中游重要位置,荆江之险古已有之。如何化荆江之险为安澜之美,守好荆江岸线? 荆州立破并举,从制度创新入手,构建绿色发展的“荆州样本”。 ——激发活力,探索生态保护的荆州方案。2018年底,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覆盖荆州全域。为打破地域壁垒,荆州不仅携手湖南多地构建洞庭湖水环境保护机制,更从供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领域,将治理规划转变为治理实施方案,推动规划落地。 ——擦亮底色,在全省探索长江保护的新经验。荆州在全省率先实施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从体制上建立起守护机制。在长江荆江段,每隔两公里就有一名岸线管理员,一共有572名长江岸线管理员守护着荆江大堤,织密织牢623公里岸线保护网,实现从“人工防洪”到“技术护江”、从“万人巡堤”到“万人护绿”、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的转变。 ——秸秆禁烧,守护碧水蓝天。荆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秸秆禁烧行动,出台《荆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以治水为主线,实施《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这也成为全省市州中首个“一湖一法”地方性法规。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据统计,去年全市供应建设用地3591宗3617公顷,土地有偿使用率达到43.91%。同时,推进公示地价体系建设,有效规范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地价评估与管理,保护土地资产权益。截至目前,全市公示地价体系成果全部通过省级、市级预检和验收,并通过地方政府公布实施。 (下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