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年1月15日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荆州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实现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本纲要根据《中共荆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十四五”发展战略意图,是未来五年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实现“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向好、结构趋优、质效提升的态势。 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705亿元增加到2020年2369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一产降、二产稳、三产升”的良好态势。工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建成10个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千企千亿”技改工程加速推进,“百领”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大幅增加,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9家。农业优势巩固提升,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90亿斤,形成优质粮棉油、果蔬、畜禽、水产、林纸等7大加工产业体系;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主力军,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88家;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4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16个、示范村146个、整治村557个。现代服务业形势喜人,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方特园、园博园、荆州海洋世界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运营。服务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新兴零售、现代物流发展迅猛;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持续增加,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连续两年考核位居市州前列。十大标志性战役初战告捷,码头整治强力推进,非法采砂有效遏制。污染防治力度空前,能耗“双控”目标提前完成,获批全国第二批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航道疏浚弃砂综合利用模式在长江全流域推广。生态修复深入实施,五年植树造林230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长江大保护十大战略性举措快速推进,58个重大事项和3个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正在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如期完成,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户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完成,贫困户饮水安全达标率100%,371个贫困村、131494户、400524人已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多措并举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平稳可控,连续十年获得全省金融信用市州称号。 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浩吉铁路荆州段开通运营,铁路通车里程增至219公里。建成荆州长江公铁大桥、石首长江大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洪监、沙公、潜石、江北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714公里。建成一、二级公路941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7543公里。盐卡、松滋车阳河、江陵郝穴港多式联运体系逐步完善。荆州沙市机场通航。铁路“十字交叉”、高速“五纵三横”“一江五桥”“一港九区”的综合立体格局基本形成。 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投融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互联网+放管服”改革领跑全省,行政审批事项不断精减,时限大幅压缩,部门职能进一步明确。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累积减负55亿元。湖北自贸试验区荆州协同区获省政府批复,荆州综合保税区建设上报国务院,外资综合服务中心揭牌。监利获批撤县建市。 社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教育体育事业长足发展,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进一步夯实,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上下全面动员、周密部署,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广东、海南派出精锐千里驰援荆州战“疫”,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支持荆州抗疫,640万荆州人民众志成城,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决定性胜利。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够充分。全市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短板突出。尤其是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够完整,综合效益不高。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一产业偏重、二产业偏低、三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降低了荆州区域竞争优势。三是铁路和过江通道建设不足。铁路万人营业里程、路网密度和万人拥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监利和洪湖尚未通铁路。建成通车的长江大桥只有5座,低于全省过江通道平均25.8公里一座的水平。四是对外开放不够。开放平台少、功能弱。基础设施、监管条件和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口岸经营企业运行成本过高,对通关一体化、物流便利化仍有较大影响。五是民生保障欠账较多。推进教育公平任务仍十分繁重,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县乡公共卫生建设滞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任重道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出全市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问题。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面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广泛深远影响,荆州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总体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世界重构新格局。一是经济重心加速东移。亚洲GDP占全球比重超过欧洲和北美,其中,中国GDP占全球比重已达16%,与美、欧共同组成三极格局。二是科技产业加速变革。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各领域前沿技术呈现多点突破态势,正在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的链式变革,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深刻改变区域经济产业格局。三是治理体系加速重构。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机制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积极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正迎来二战后最大重构。四是全球贸易加速调整。受保护主义影响,未来全球商品贸易不容乐观。同时,随着信息服务等新型贸易快速发展,跨国自贸区及贸易协定加速重构,服务贸易、自由贸易有望快速增长。五是绿色转型加速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和普遍实践。预计未来世界主要地区能源强度差距将逐渐缩小,中国能源强度年均降幅有望最大。 (二)中国开启新征程。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指明了方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二是改革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GDP增速预计保持5%以上。全社会创新投入将不断加大,未来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望获得质的提升。三是国内消费市场扩容提质。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比重逐步增加,消费结构日益改善,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对消费升级形成强力支撑。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空间仍然巨大。四是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以自由贸易港(区)为支点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度布局,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优进优出的国际贸易格局和走出去引进来并重的国际投资格局基本确立,大国开放平台加快形成。五是生态文明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创新发展成为重要主题,生态环境保护保持高压态势,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化转变,“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迎来主要污染物排放拐点,能源供需结构和效率将持续优化。 (三)湖北谋划新布局。一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定位明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全省上下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产业与民生、发展与安全等关系,对“十四五”发展做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二是“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在设施互联、产业协同、生态共治、服务共享等方面加快融合发展,既体现了湖北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紧密衔接,也体现了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责任担当,必将成为指导湖北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图、路线图、导航图。三是疫后重振措施密集出台。《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继出台,为全省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体系、应急储备、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提供了指引。 (四)荆州迎来新机遇。一是重大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和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等省级战略叠加,省委、省政府支持荆江绿色能源产业园和古城疏散与保护工作上升为省级战略,将为荆州发展注入强动力,提供硬支撑。二是综合交通建设带来的机遇。“双十字、多站点”铁路格局、“一民九通”航空体系、“八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一隧十桥”过江通道加快形成,不断强化荆州区位优势,为临铁临空临港产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将推动荆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统筹优化“两区两县”“一江两岸”产业及空间布局,集聚资源要素,打造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激活发展新动能;有利于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四是重大文旅投资带来的机遇。推进以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方特东方神画、荆州园博园为代表的荆楚文化旅游,以关公文化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以长江水文化及洈水、洪湖、天鹅洲湿地、公安黄山头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等全域旅游建设,加快古城亮化工程、海洋世界、沙市洋码头文创园、荆州·复兴之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郢城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打造荆州文旅产业亮丽名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第三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精准对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坚决落实“四轮驱动、两翼保障”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一个中心城市”和“五个示范区”建设,努力在湖北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实现新跨越,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 第四节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把握应对策略和方法,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优势,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四个荆州”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荆州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制度创新,加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全市一盘棋,更好发挥各方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等相统一。 第五节战略定位 全面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牢固树立“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发展目标,加快建设长江中游两湖平原中心城市,奋力打造“五个示范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建设“长江中游两湖平原中心城市”。发挥荆州地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综合优势,构建到宜昌、荆门、潜江、仙桃、天门、岳阳、常德1小时交通圈,在实现荆州沙市机场通航、浩吉铁路通车、荆荆高铁开工的基础上,推动荆常高铁、武贵高铁荆州段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推进浩吉铁路荆州至岳阳段开通客运,建成两湖平原交通枢纽。推动区位优势向人口和产业集聚优势转换,加快在交通区位、基础条件、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公共服务、辐射带动等各方面形成荆州优势,全力提升城市能级,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增强区域竞争综合实力。 (二)打造“五个示范区”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新路,落实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写好共抓长江大保护时代答卷。 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对接湖北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推进江汉平原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发挥荆州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建设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引领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田园荆州、人水和谐的水乡荆州、独具特色的楚风荆州、先行先试的创新荆州。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实施,擦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金字招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区域,在园区共建、产业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与发达地区分工合作和联动发展机制;探索产业转移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台,实现跨区域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荆楚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突出文化特色,保护传承与弘扬创新并举,赋予荆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为实现文化价值创造性转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巩固和优化荆州古城文旅产业,进一步彰显和释放纪南文旅区后发优势。推进艺术馆、展览馆、大型剧场、遗产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平台建设,培育具有良好生态居住环境、精彩人文社会环境和清洁高效生产环境的荆楚文化示范平台。 现代综合交通物流示范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重载铁路和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提升长江荆州段黄金水道功能,强化“大交通”理念,创新“大交通”体制,加快构建通江达海的“综合大交通”格局。突出综合交通物流“四大建设”,深入推进综合交通大变革,加快综合交通转型大升级,实现交通现代化大提升,做强做优交通物流大产业,发展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提升沿江城市口岸功能,建成长江中游现代综合交通物流示范区。 第六节发展目标 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统筹好远近期关系,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2035年远景目标 中共荆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以及到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展望2035年,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力争迈入万亿GDP俱乐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全国创新型城市;现代流通体系支撑有力,市场枢纽功能充分发挥;都市圈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公共服务优质高效;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外向型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高,努力实现新时代实力荆州、活力荆州、魅力荆州、幸福荆州发展愿景,成为名符其实的长江中游两湖平原中心城市。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实现城市引领力、创新力、开放力、吸引力全面跃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农业强市取得明显成效。突出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本投入,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制造强市地位凸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综合交通高效便捷。加快形成“四纵二横一支”铁路格局、“八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一港九区”码头布局,推进“一民九通”机场场站体系、“一隧十桥”过江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打造长江中游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多式联运节点城市和区域物流中心。 城市品质不断提高。江陵、公安融入主城区发展,形成“一城三区”“一江两岸”区域和产业格局。支持长江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提升职业教育质效,高标准建设一批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提升城市首位度,增强高端项目及人才吸引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及生态环境治理,擦亮城市门户节点,彰显精致、生态、宜居的滨江城市韵味,城市“颜值”与“气质”内外兼修,打造“引领江汉、联动洞庭”的沿江开放之城、绿色产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按照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绿色协调有机组合要求,长江大保护成果得以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空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全面优化,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优质生态产品更加丰富,绿色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幅缩小。家庭财富明显增加,购买能力增强。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文旅融合魅力彰显。基本建成以荆州古城、纪南文旅区为核心的荆楚文化旅游中心,以洪湖、监利、石首、江陵、公安等为核心的红色乡情度假区,以松滋为核心的运动休闲山水度假区,以沙市、江陵、公安为核心的滨江现代农旅体验带、长江水文化景观风情带、长江湿地生态自然风光带。“千年古城,灵动荆州”城市形象加快塑造,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长江经济带旅游名城。 市域治理效能跃升。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制度体系,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荆州、法治荆州、信用荆州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力争建成最优投资环境、最低营商成本和最佳政务服务城市。 (下转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