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4版:初心百年恰风华

第A004版:初心百年恰风华

红色土地
遍传革命之火
——寻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首府监利市周老嘴镇

    柳直荀烈士纪念园(通讯员徐祖林摄)

    周老嘴镇老正街(记者黄志刚摄)

    全媒体记者报道团采访监利市湘鄂西苏区红色首府纪念馆讲解员

    详情请扫二维码

  □记者肖潇万杨通讯员张书生

  贺龙大道、逸群路、德昌路……在监利市周老嘴镇,英烈们仿佛从未离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建立了著名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留下众多革命遗存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高擎红色精神火炬,5月初,全媒体记者报道团走进监利市周老嘴镇,于田间地头对话老区人民,在革命旧址探寻历史回声,还原革命记忆中的生动故事与瞬间,见证革命先烈的初心与使命。

  老街深藏红色记忆

  沿德昌路往南,穿过窄巷,深处就是周老嘴镇老正街。这条千余米长、宽不过三四米的石板街两侧,遍布着48处革命旧址,爬满苔藓的石砖、字迹斑驳的石墙,述说着90多年前峥嵘岁月的沧桑。

  监利南枕长江,东襟洪湖,地处洪湖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区,是连接湘鄂两省的桥梁和枢纽,国民党一直派重兵把守。1928年到1930年,贺龙曾多次攻打监利县城,但都遭遇失败。

  1930年9月20日,邓中夏、贺龙、周逸群在周老嘴主持召开红二军团前委扩大会议,制定周密作战计划,决定了攻打监利县城的军事行动和根据地发展方略。

  走进老正街96号,当年的作战室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近十把椅子紧凑摆放在一张长木桌周围,桌前悬挂的湘鄂西苏区形式图,将记者带回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

  9月21日夜晚,监利一片沸腾,各路农民高擎火把,从四面八方向县城汇集。9月22日拂晓,风雨交加,红军在数县赤卫队及农民的支援下,向监利县城发动总攻。

  “红军在赤卫队、少先队的配合下,大摆‘火牛阵’。”周老嘴湘卾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志愿者讲解员王庆华介绍说,三百头水牛分成三路,在牛角上捆扎尖刀,牛尾上绑上竹扫把,浇上煤油。发起冲锋时,点燃扫把,水牛猛力向前冲去,战士跟在后面,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冲杀,敌军溃退,四散奔逃。

  各路农军呐喊奋进,杀声震天,共歼灭国民党军2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迫击炮5门。次日,红军肃清各处残敌,监利全境解放,使洪湖地区、洞庭湖特区以及湖南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湘西、鄂西连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此形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周老嘴一直是监利首脑机关所在地,是湘鄂西省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周老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同时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老街曲折的青石板路两旁,至今仍住着不少居民。“我就是在贺龙居住过的房间里出生的!”李林琳老人说,婆婆从小就给她讲革命故事,“婆婆16岁时亲眼见过贺龙。当时,贺龙骑着一匹大白马,嘴里含着短烟,样貌十分威严。”

  “当时,家家住红军,户户设机关,军民吃住在一起,建立了鱼水般的情谊。”提及这些,李林琳老人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笑容,“我现在常把这些故事讲给孙女听。”

  寻访

  缅怀

  革命英烈浩气长存

  苍松耸拔,翠柏滴绿。柳直荀烈士纪念园里,柳直荀汉白玉雕像巍然挺拔耸立在广场中央。

  伫立在雕像前,仿佛感受到革命先烈们深深扎根群众、为革命理想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

  自幼受祖父和父亲影响,柳直荀一直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之心,经常接济、帮助一些贫苦百姓。

  1914年,16岁的柳直荀在湖南求学期间结识了毛泽东,逐渐相知、相交成为好友,树立起“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走上工农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

  1930年4月,柳直荀受命到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与贺龙、段德昌等同志率部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围攻,同贺龙创建苏区和红二军团,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

  在担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时,柳直荀亲自给洪湖军校学员授课,他利用古体词牌《江城子》推陈出新,写了一首《红军跑步歌》。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日子里,柳直荀号召有志革命青年“向黑暗,猛攻击”“洒热血,染红旗”,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

  1932年9月,柳直荀在监利周老嘴遇难牺牲,时年34岁。纪念园内的六角亭旁,与同他生死与共的战友以及众多无名烈士在这里长眠。一块白色的墓碑上刻着鲜红的五角星,“无名烈士之墓”几个字庄重而肃穆。

  “历史不会被遗忘。”周老嘴镇逸群小学副校长、柳直荀烈士纪念园志愿讲解员成先凤说,1945年4月,中共中央给柳直荀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成先凤看来,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讲好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能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历史无言,精神永恒。如今,柳直荀烈士纪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课堂。每年有近10万人来到烈士纪念园缅怀柳直荀和众多无名烈士。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和英雄气概,始终激励着缅怀者不忘初心,奋斗不止。

  奋进

  革命老区焕发新姿

  历史的烽烟已经远去,但红色基因在周老嘴镇不断传承。

  五一期间,周老嘴镇老正街、柳直荀烈士纪念园等红色景区游人如织。大家在这里了解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洗礼。

  2012年以来,周老嘴镇整合革命传统资源,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对革命旧址群进行抢救性维修、对柳直荀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逐步将周老嘴镇打造成一个集党史教育、党性教育、廉洁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瞻仰革命遗址、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曾经,老正街两边的建筑历经风雨,破败不堪。如今,老正街近百间古旧建筑修缮加固,新建的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陈列着400多件革命文物、1000多幅文献图片,充分展示了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

  “老街现在改造好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缅怀先烈、参观学习,在红色旅游中传承红色文化,推动老区经济文化发展。”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志愿者讲解员王庆华说,每年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近30万。

  紧紧围绕打造“特色古镇、旅游名镇、生态新镇、产业大镇、经济强镇”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周老嘴镇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活红色资源,走出了一条城镇建设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相结合、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工业增长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葡萄棚下的葡农,笑眯眯的估算今年的收成;育秧工厂的员工,行进在水田中,打量新一批秧苗的长势;虾稻田里,一兜兜龙虾被打捞上岸,成为了村民手中的“红票子”……

  如今,周老嘴镇迈开农业现代化、工业规模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子,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