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4版:综合新闻

乡村振兴监利在行动
土地流转“转”出致富路
——省级贫困村刘王村“逆袭”成全国文明乡村

  □通讯员王力潘若泰

  在网市镇刘王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的蔬菜基地,每天都能看到几辆大货车停靠在这里,基地内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将刚采摘的广东菜心、日本芥兰等应季蔬菜打包上车。经过11小时长途运输后,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蔬菜将出现在香港市民的餐桌上。

  而两年前,刘王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还是一片空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账面还是一片“空白”。靠着土地流转的支撑,这小小的蔬菜,打通了偏远小乡村与国际大都市间的供需渠道,助推刘王村驶上集体经济发展快车道,彻底改变了刘王村的面貌。

  刘王村位于网市镇东端,紧挨着洪湖市府场镇。因村级党组织虚化、地理位置偏僻,20年前村里赌博成风、偷盗盛行,村干部不想管也管不了,全村各项工作在网市镇长期排名靠后。同时,刘王村近一成劳动力被邻近工业发展优先的洪湖市府场镇吸附,导致该村在玻铝行业上起步比网市镇其他村整整晚了10年,并未享受到早年玻铝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刘王村也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由于土地产值低,群众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全村近3900亩耕地以每亩100-200元的低价承包给外来大户经营长达10余年。全村无资产、少资源、缺资金的局面不仅让村干部在发展主导产业、改善村级面貌上束手无策,时时处处处于被动局面,更让群众丧失了对村级党组织的信赖和对村干部的信任。2015年,刘王村因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不足、集体经济薄弱,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换班子谋发展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资源利用是关键,支部引领是核心。2014年,借第一轮合村并组的“东风”,原刘横村和原王庙村合并成为刘王村,村与村的合并意味着资源的整合,刘王村同时拥有了水田和旱地两种资源,发展潜力更足、回旋余地更大。同年,在村“两委”换届中,原刘横村支部书记岳海燕被推选为刘王村支部书记,岳海燕长期在村里工作,熟悉村情民意,发展思路清晰。他认为,农村要发展,土地是基础,必须以土地为依托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此前,刘王村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但因王庙片区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刘横片区地势较高、土壤干旱,每年水稻收成并不理想,土地有效价值尚未充分发挥。

  如何扭转局面,将资源劣势变为发展优势,是刘王村新一届“两委”班子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为破解发展难题,支部书记岳海燕带领“两委”成员到公安县双石桥村、石首市过脉岭村等成功探索出集体经济发展之路的典型村参观学习,并结合刘王村实际编制五年(2015—2019)发展规划。规划以土地流转为主抓手,对群众分散的土地进行规模整合,在地势低洼的王庙片发展水产养殖业,在地势较高的刘横片区发展种植业。这种规划在当时土地流转模式还未全面推广的监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刘王村“两委”干部铆足了劲要将十多年前失去的时间和机遇赢回来。

  转观念兴产业

  推进土地流转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而群众工作又是最能考验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工作。刘王村制定规划易,但付诸实践难。长期以来,滞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群众的思维,部分群众认为村干部将土地规模整合是在与民争利,起初并不接受。

  只有推开了群众的家门才能逐步打开群众的心门。村“两委”干部从村头跑到村尾,挨家挨户宣传解释。其中王庙片区一名群众因承包了20余亩耕地,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土地流转持抵制态度。村干部和驻村队员前后上门多达9次,全面分析利弊,最终该群众才从抵制转变为支持。同时,刘王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座谈会,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将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说清楚,将农村发展的趋势和土地流转的优势讲透彻,分清每一块地、算好每一笔账,用真心换真情、以公心赢民心。为加快土地流转进度,刘王村甚至采取“非常手段”,从镇财政提取30万元土地流转金提前发放给群众,争取群众支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刘王村在王庙片区共整合水田790亩,监利亿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每亩805元的价格成功竞标,与刘王村签订5年合作期。该合作社投资近千万元发展稻虾连作产业,群众当年实现收入64万元,村级按每平方米0.1元收取协调服务费,村集体收入增加5万余元。

  村集体经济不能单凭“一条腿”走路,王庙片区水产项目已经落地,但刘横片区还有大量旱地,旱地市场价值虽不比水田,但只要项目找得好,旱地也能成为生财门道。2019年,联系帮扶刘王村的市领导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香港大派集团有意来监投资蔬菜种植项目,所种植的蔬菜专供香港市场,但项目选址还未明确。刘王村将这一信息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并通过市领导牵线搭桥与大派集团洽谈合作事宜。支部书记岳海燕从未想到,这一场洽谈竟持续了15个月。为争取项目落地,刘王村开展了又一轮更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争取项目资金近500万元,持续改善生产道路、涵闸泵站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满足了“三通一平”施工条件;将村内闲置教学楼免费提供给企业作为宿舍生活区……这一系列举措让企业感受到了刘王村的决心与诚意。2020年9月,该企业最终决定落户刘王村,签订8年合同。项目总投资3000余万元,流转土地1800亩,其中第一期750亩已建成投产、第二期1050亩目前正在建设中。全部建成后,年生产优质绿色蔬菜5400余吨,年产值可达5000余万元,村民获得年收益100余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0余万元。

  靠蔬菜稳增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刘王村在土地和产业上做文章,短短两年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超20万元的华丽转变。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又为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现在的刘王村,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党组织成了党员群众的主心骨。2020年底,刘王村被评为“全国文明乡村”。

  面对取得的成绩,刘王村“两委”干部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事实上,支部书记岳海燕仍有一块心病:村集体经济其实可以发展得更好。当初通过公开招标和招商引资引进两家企业前,村“两委”干部初衷是整合土地后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这样既有保底收入又有增值效益,但群众普遍不接受这种模式;村“两委”干部只得退而求其次,将土地流转给企业。除了流转费用,群众无法再次从土地上获得收益,并未从土地效益最大化中得到更多实惠。今后,土地入股也将是刘王村发展和村“两委”努力的主要方向。

  “前两年这么难做的工作都做下来了,而且还实现了盈余,往后的路只会越来越好。”谈到村级发展的未来,岳海燕感慨万千。当前,刘王村打算总结蔬菜基地建设期间派遣劳务的经验探索,成立劳务合作社,注册手续正在加快办理中。合作社成立后,将以蔬菜基地为依托,同时对接外部市场,对有就业意向的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向用人单位进行劳务派遣,通过收取一定的劳务中介费用保证营收,既可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来源。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