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余浩 在石首市东部绵延的桃花山深处,三棵葱翠的黄芯古树静静地矗立了400余年。91年前,这三棵古树被赋予了一个神圣而响亮的名字“红军树”。“红军树”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石首大地的沧海桑田,见证了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见证了“三万儿女当红军”的壮烈场景。“红军树”粗壮的树干上的革命标语遗痕如今依稀可辨,仿佛在时刻提醒着后人勿忘那段在红军树下发生的历史故事,勿忘英雄的石首儿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红军树”的历史传奇。1930年10月,邓中夏、贺龙率红二军团南征,驻军调关。一天,贺龙在区委书记邓伯勋的陪同下,来到桃花山虎脚爪检查扩红工作。此时,赤卫队员正在进行集中训练,山岗上红旗飘扬,贺龙信步走到山岗上一排浓荫遮天的黄芯树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高兴地说:“这几棵树也是革命的功臣啊!我们在树上刻写过宣传标语,在树下宿过营,现在又在这里扩红练兵,我看就叫它们‘红军树’吧!等革命胜利后,这些树还是教育后人的好教材呢!”“红军树”的故事就此在湘鄂西苏区传开了。“红军树”与山区人民唇齿相依,它护佑着革命,革命的人民也护佑着它。为了配合红军独立一师的作战,战士用石灰、油漆等在树上刷写了多幅革命标语向老百姓宣传革命主张。1931年,国民党重兵“围剿”桃花山苏区,在“血洗东山,见树砍三刀”的反动口号下,反动“清乡队”“还乡团”疯狂屠杀革命人民,销毁一切革命痕迹。智慧的桃花山区人民群众用泥灰将“红军树”上的标语抹平,用刀刻出树皮的裂纹,使反动团防难解真假,这才拯救了这三棵“红军树”。 “红军树”下的英雄儿女。“红军树”下曾打响过无数次的战斗,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英雄的石首人民在“红军树”下展现出了“三万儿女当红军”英勇无畏的红色革命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首人口不到20万人,先后参加红军的就有3万多人,这在湘鄂西乃至全国的人民革命史上都堪称壮举。在石首成立的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红六军、湘鄂西警卫师、十三团、三大队、石华联县暴动纵队、新六军、焦山河军校党员等部队,先后编入红二军团。红二军团南征时,石首儿女踊跃报名参军,呈现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同参军的动人场面。石首的红军战士,作为红六军、新六军的主力,随红二军进行七千里战略大转移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的主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战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石首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共有5.7万名英雄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英勇捐躯。新中国建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达3706人。“红军树”见证的一幕幕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正是山区人民为革命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真实写照。革命母亲秦凤二一门九英烈的故事广为流传。秦凤二有3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李恒久是中共石首中心县委军事部部长。在长子影响下,秦凤二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担任桃花山四区区妇协会主任。她不仅走村串户号召妇女起来反封建、反压迫,还先后动员自己的次子李炳煊、小儿子李作鉴和6位叔伯子侄参加革命。1928年8月,在反“围剿”斗争中,李恒久、李炳煊兄弟俩壮烈牺牲,秦凤二的其他六位叔伯子侄也相继遇害。一家10人参加革命,9人英勇就义。 “红军树”下的历史传承。在全党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成为石首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党史、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必到之处。如今的“红树军”正在一步一步努力实现当年贺龙元帅“教育后人”的期许。与此同时,石首市依托“红军树”的红色资源,以红色研学为特色,不断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实地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的研学活动,将红色基因注入青少年的血液之中。必将化为最珍贵、最生动的党史教材,不断的教育醒示后人勿忘初心、勿忘那段峥嵘岁月,不断鼓励我们以昂扬的奋进之姿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作者单位:石首市委党校) 第9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