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6版:特别报道

第A016版:特别报道

讲身边故事向榜样学习
——“百姓宣讲”感人事迹摘登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结弘扬抗疫故事,迅速掀起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争先创优,为推动监利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近期,全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弘扬抗疫精神·凝聚磅礴力量”为主题的百姓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市人民政府扶贫办公室主办,市融媒体中心承办。本报将陆续推出“百姓宣讲”的感人事迹,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以小切口反映大社会,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让百姓宣讲接地气入人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抗疫战场上的“尖刀连”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降临荆楚大地,监利市也成为抗疫的主要战场之一。监利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是全市唯一一个按感染性疾病收治条件设置的科室,拥有专业的布局和规范的通道与管理,平时承担着监利160多万人口的感染疾病诊疗工作,也是全市唯一一个结核病、艾滋病定点收治科室。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感染科作为监利市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定点收治单位,全体医护人员始终冲在最前线,守护着全市人民的健康。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监利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按早已部署好的发热门诊工作流程,严密监测年前返乡的发热患者。2020年1月19日下午,一名由武汉返乡的发热患者前来就诊。经询问病史和血常规、肺部CT检查后,接诊医生敏感地发现:该患者的症状与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非常吻合。感染科立即对该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并上报医院。从当天起,感染科进入战斗状态。

  随着大量病人的突然涌入,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必须对发热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感染科与病毒拼速度,与死神赛跑,一天内,腾空了两个病区。全体医务人员取消休假,绷紧了神经,开启了连轴转的加班模式。在抗疫的最初一段时间,感染科所有医务人员从早上一直忙到夜晚。为了保护家人,大家都选择了不回家。医生加班累了,就在库房支个折叠床躺下。

  感染科主任宋海林从疫情最开始就带领大家冲在最前面。设立中医院收治点后,他又被派往支援中医院,负责判断病情,提供诊疗意见。

  感染科副主任黄建平平日里乐观、豁达,对于大家望而生畏的感染性疾病,他总是笑着说,只要做好防护,没什么可怕的。但是面对此次疫情,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年轻医生刘训乾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一天,他面色凝重地给身为护士的妻子打电话:“给我收拾几件换洗的衣服,这段时间我不回去了。”说完就挂断电话,继续忙开了。过后,有人问他当时是否恐惧过?他说:“我没有时间害怕呀,因为一睁开眼就要投入到战斗中去。”

  护士长姜琴琴刚刚管理感染科还不到一年,从收治第一例患者开始,她就收拾行李搬到了医院,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家里两岁的孩子和身患重病的婆婆她都无暇顾及。

  时值年关,科室人手严重不足,科内高年资护理陈国梅老师主动担起了搬运工和清洁工的工作。科内的大部分物资都是她一点一点的搬上楼,清洗垃圾桶,打包医疗废物袋,喷洒消毒,大家用餐后负责打扫清洁,每天下午还要陪护患者做CT检查。

  感染科每个人都这样,一天到晚忙得像陀螺。抗疫初期,防护物品紧缺,大家为了节约防护服,经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中间不敢吃饭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在感染科工作的大部分是年轻妈妈,她们的孩子大多一两岁,都是第一次母子分离那么长时间。视频时,孩子吵着要妈妈的哭喊声让她们撕心裂肺,但擦干眼泪,穿上防护服,这些年轻的母亲们都是抗疫战场上奋不顾身的坚强战士。她们目光坚定,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

  感染科收到了来自其他姊妹科室发来的一份份请战书,一个个鲜红的拇指印凝聚成“众志成城 无所畏惧”。来到感染科,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带上密封的口罩,不能语言交流,但四目相对,仅仅一个眼神,就足矣互相鼓励;一个手势,就能互相扶持。

  他们是抗疫部队的先遣队,他们就是抗疫部队的尖刀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们选择了白大褂,就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践行这份职业的精神。

  市中医院:

  “小汤山”大抗疫

  2020年春节前夕,正当千家万户准备欢度佳节、喜迎新春之际,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袭击了武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没有谁是“局外人”,没有事是“份外事”。监利市中医院秉承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的奉献精神,坚决执行命令,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用责任和担当谱写了一曲疫情防控阻击战斗的胜利凯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征用市中医院为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点。与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一刻也不等闲。1月24日晚,院支部迅速召集全院管理干部,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动员会,传达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筹建发热病区,开设病床243张,1月28日收治患者。

  3天时间,医院需要完成对现有216位患者转移安置、按传染病区标准进行改造,同时开展人员培训、药品、设备、防护用品、后勤物资购配等。

  这一任务,引起了现场一片哗然,更有少数人打起了退堂鼓。关键时刻,以院长熊晖同志为班长的支部一帮人,一边鼓舞士气,一边带头上阵,有条不紊地部署筹建工作,协作推进了医院三区两通道标准化改造,院落污染区与清洁区隔断,职工、患者通道建立,共改造隔离病区8000平方米。同时,明确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在病人转运组、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药品组、设备组、后勤保障组等分工。

  短暂的3天,全院干部职工高效联动,通力配合,用实干精神建成了监利版“小汤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

  40多天来,全院424名职工舍小家顾大家,不提休息坚守岗位,竭力为阻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冰天雪地,风里雨里搬运防护物资、治疗药品,他们是业务科室主任、是药剂等科室骨干、是针灸优秀医生、这班把脉问诊的“秀才”医者,各专业的技术骨干们就放弃休息时间,捋起袖子。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众志成城驱散这弥漫的疫霾,让阳光照耀进来。医疗组、护理组人员不畏生死,迎战病魔,涌现出了一批批感人的抗疫先进事迹,既有杨杰等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危险度极高的病人咽拭子采集的壮举;又有杨文洁等取消原定婚礼,剪掉为爱而留的长发的倾情付出;还有胡继新等作为老党员、老同志为阻击疫情不计名利的平凡而朴实的行动;更有付长林等药剂科团队每日熬制配送中药1.2万余包,默默地兑现着“葆医务人员本色,保全市人民健康”的铮铮誓言……在市中医院,在疫情战场,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任热血飞扬,让青春闪光,用无声的语言,谱写出一首首壮丽的诗篇。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以高度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顾全大局,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一呼百应,共克时艰。

  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和中医特色综合医院,监利市中医院主动作为,第一时间承担起全市运用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救治任务,制定中医药防治方案,成立监利市中医院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深入隔离病房收集临床资料,紧急制定新冠肺炎中药治疗方和预防方。为保障全市抗疫的中药供应,在场地受限,设备紧缺的情况下,搭起了帐篷、支起了煎药锅。煎药组的同志们严格按照质量要求,配药、煎药、分包,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工作,与病魔抢时间。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寒冷的深夜却累得满头大汗,一包包饱含市中医人深情的中药送到了各住院病人,隔离点人员及一线抗疫人员手中。随着中医药参与抗击疫情的不断深入,各地捷报频传,中医药彰显出在预防、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独特作用。

  作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市中医院共开放6个病区,81间病房,243张床位。如期在1月28日开始接诊新冠肺炎患者,历时51天,共有568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新冠肺炎病人救治,共接诊门诊病人1710人次,收院271人,经中西结合治疗,治愈率达98%,为全市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密接人员及患者供应中药近2万人次,全市医务人员“0”感染,抗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中医院坚持全院一盘棋,坚决服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坚定不移地执行各项决策部署,全院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流调小组:

  抗疫侦察兵最美逆行者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在全国蔓延开来。1月22日,在监利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监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局党组的要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流调小组由10名同志组成,盛传芳任组长,穆飞军、刘卫军、徐荣发等同志为一线流调队员。流调小组严格落实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每次出发前,流调小组成员会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双层手套和双层口罩等防护设备,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中调查了解,坚持向上溯源、向下追踪,摸清每一个案的输入来源和传播关系。

  2月3日,疾控中心接到人民医院报告的一例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疾控中心立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调查,这是流调组成员刘卫军接受的一起日常流调任务。流调组成员一般通过针对性提问去引导对方回忆生活细节,比如过去14天内每天的行动轨迹是什么?搭乘了哪些交通工具?接触了哪些人?包括每天吃饭时跟谁坐在一起?外出散步时跟谁说过话?说了多久……

  通过问询、追踪、画图、大数据等手段,把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传染案例画成树形关系图,分析确诊病例传染路径、地区分布、人群特点,最终形成流调报告。这就是刘卫军的日常任务,他站在抗疫的前线,与疑似病例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只为在询问中探索事情的真相,避免更多危险的发生。

  组长盛传芳年纪最大,每次进行流调,他都是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出来。在隔离区每多呆一分钟,就意味着会增加几倍的感染风险,他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希望送给他人,他就是这样用他的实际行动一步一步的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可每个人都有家,他们也有家人。大年三十,万家团圆,谁不想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的吃顿团年饭呢?使命在身的盛传芳,只能走到家门口,远远的看着家人。父亲发现了他,叫他进去吃顿热饭,母亲起身,想出门拉他进去,孩子们隔着门框,兴高采烈地叫着爸爸。可流调队员既是抗疫战士,也是高危人群。面对此情此景,盛队长热泪盈眶,也只能隔着口罩,噙着眼泪说了声:“你们保重!”便义无反顾地转身走了。

  流调工作的严肃性也掩盖不了一颗善良的心。徐建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他在新沟镇进行流调时,看到一个三岁的小孩,在隔离病房玩耍,小孩的父亲母亲和爷爷奶奶都是确诊病人。孩子却因为太小,无法采集咽试剂,就只能作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但孩子害怕穿防护衣的人,哭喊着不让近身。小孩的母亲高声斥责医生护士和流调人员,徐建只能耐心的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看到孩子孤独无助的样子,徐建的眼泪,忍不住的流了下来。

  穆飞军,身形瘦弱,单位领导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安排他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他却一定要去疫情防控最前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月12日夜间,他突然累倒在电脑旁,同事连夜将他送到医院急诊室,但是倔强的他,做完检查,第二天又出现在办公室里。在他的倔强里,饱含每一个人抗疫的决心,承载着流调队员的使命。

  什么是最美的韶华?敢于逆行是最美韶华、不怕牺牲是最美韶华。李罕、黄考、徐荣发将“韶华”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参加流调组工作后,走在了战场的最前线。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双层防护衣,N95口罩外还加一层普通医用口罩,挪动着沉重的身体,穿梭于定点医院的楼上楼下,进隔离病区和患者近距离的接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医院出来,脱下防护衣,倒出的汗水像水闸一样倾泻而出,口罩的勒痕,让他们原本俊俏的脸变得难以相认。

  自1月20日开始,流调组连续作战40多天。全市四家定点救治医院24小时流调全覆盖。期间,流调小组协助定点医院,确诊259例,疑似500余人,流调密切接触者2420人,采取核酸标本1000余份,消毒检测样品200余份。

  当流调小组脱下隔离服、取下护目镜、摘下防护口罩的那一刻,那一道道印痕,便是挂在他们脸上最美的勋章、亦是最大的光荣。

  站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道关口,他们用信念肩负起神圣的使命,用行动交出合格的答卷。他们就是疫情防控最美的“逆行者”。

  邓恒芳:

  仁心妙手造福乡亲

  红城乡卫生院火把村卫生室医生邓恒芳是守正创新的最美村医。1997年,邓恒芳从湖北职工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红城乡火把村卫生室工作。他继承家学,热爱中医,2007年考取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证。他潜心钻研皮肤病诊疗方法,对皮肤病患者创造性地开展“蝎毒疗法”,效果明显。二十多年来,邓恒芳扎根基层,服务乡亲,工作表现突出,2010年被评为最美村医。

  邓恒芳是抗击“非典”的急先锋。2003年“非典”期间,邓恒芳响应上级医疗主管部门的防控安排,积极进组进墩台,开展返乡人员排查和体温检测工作。在一次随访途中,他发生了意外,全身多处被擦伤,出现了感染发热,经过一个星期的输液治疗,才慢慢愈合。症状稍有好转,他就又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了。期间,邓恒芳按照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非典”预防药方煎制中药,免费提供给乡里街坊,持续一周,确保大家不被疫情感染。邓恒芳的善举,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邓恒芳更是抗击“新冠”的最美逆行者。作为村医,邓恒芳去年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才关门歇业。当天,从卫生室回家后,他态度异常坚定地对妻子说自己要上抗击疫情的一线,用中医药去救治那些感染了病毒的人。除夕之夜,邓恒芳收到了红城乡卫生院的紧急通知,当晚他就写下了赴一线抗疫的请战书。

  在等候通知的时间里,邓恒芳没闲着,他和妻子积极投身到基层防控一线。火把村历来人多居民杂,小区、外来人口多,常住居民有一万多人,管理难度大。这次疫情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比平时更难开展。夫妻俩从初一下午3点就开始挨家挨户紧急排查外来返乡人员,测量体温、登记造册、同时宣传防控知识。对没能碰着面的村民,就打电话询问体温、告知注意事项。那几天,他们每天穿梭于火把村的乡村、街道,从早晨忙到晚上,有时候吃中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实在忙不过来时,他们甚至还要求在医院实习的大女儿回来帮忙。

  随着疫情不断发展,面对每天不断增长的疫情数据,邓恒芳开始为大家免费熬制汤药,正如他的请愿书中写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经大小瘟疫无数次,中医在保障民族繁衍生息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攻坚战中,中医无疑也应该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案和方法。”

  2月4日下午,邓恒芳接到去楚天医院增援的通知。楚天医院是监利发热病人集中收治点。他放下电话,转身收拾好行李就去报到了。出发前,他来不及和妻子道别,留给妻子一大堆繁重的公事和家事,包括村卫生室、身患腰疾的老母亲和正读初中的小女儿。邓恒芳念念不忘的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到达楚天医院后,邓恒芳主动担负起采集咽拭子样本的工作。由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咽拭子样本采集容易造成患者剧烈地咳嗽,采集人员感染风险很大。尽管明白自己所冒的风险,但邓恒芳和另一名村医郑国还是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项工作,他们还总结出咽拭子样本采集的一套经验,那就是:工作时站在采集对象的右侧,避免和采集对象正面相对,防止飞沫喷射到脸上、身上;采集前叮嘱采集对象张口放松;采集时,用咽拭子棉签在患者咽部刮拭,动作要轻柔而且快捷;采集完后,嘱咐对象戴好口罩。有一天,他们给一个两岁男孩采集咽拭子样本时,小孩哭闹不停,拒绝配合。他们就让妈妈抱好小孩,将头部固定,然后在小孩张口大哭时迅速完成了采集工作。

  随着楚天医院病区扩大,邓恒芳被安排做管床医生,负责病人的治疗。他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使用过电脑,刚开始对用电脑记录病历有些不适应。但他虚心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他总喜欢留在医院,力争全面深入地了解病区里每一个病人情况,同时积极学习并使用新的治疗方案,期待病人每天都有好的治疗效果。尽管每次工作后,走出感染病区脱掉防护服的时候,衣服都已经被汗水浸透,但他总是尽心尽力地站好每一班岗,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一个多月的努力和付出,监利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局势稳定下来,邓恒芳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到了基层卫生室,继续为父老乡亲服务。

  邓恒芳就是这样一位守正创新的最美村医,一名抗击“非典”的急先锋,一个抗击“新冠”的最美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