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记者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云冈石窟考察,从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留下了一段段动人故事。 寻根 “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过怎样的路?” 漫步于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5000多年前先人创造的“神之王国”,其文明的灿烂令观众们发出情不自禁的追问。 浙江余杭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千百年来,这里埋藏着古老文明起源的秘密。肩负寻根溯源的历史使命,4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孜孜以求,探寻文明留下的最初印记。 但是,新世纪之初的良渚遗址,曾一度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在经济利益面前,许多人并不能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揭示文明起源意义何在。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对遗址的历史地位作出阐述。 扎实有效的举措有力开展——设立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余杭区实行“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将良渚遗址区外城市开发所得的部分财政收入用于遗址的保护…… 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09年至2015年,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 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传来喜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没有根,就没有未来。 5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重点实施……“十三五”期间,中国考古重大成果丰硕。 悠久的文明传承,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正深深镌刻下文化自信的印记。 保护 “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20年11月,江苏扬州。 运河两岸,绿意盎然,飞鸟翔集,亭台错落,移步换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沿着亲水步道一路察看。 “吴城邗,沟通江淮。”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无人料到,这个原本为军事目的落下的第一锹,最终成为一项泽被千秋伟大工程的重要起笔。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在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对大运河的保护念兹在兹。 悠悠岁月中,大运河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传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壮歌,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4年,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动之余,专家们道出担忧:申遗成功的大运河,能否更有尊严地活下去? (下转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