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图记者刘思楫梅闻通讯员李大元万成慧 投资13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开工建设面积86万亩,这是公安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为建党百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公安县是全省47个粮食主产县市之一。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强项目统筹,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三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综合考评进入全省前十。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公安县孟家溪、甘家厂、章田寺和麻豪口4个乡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所到之处,无人机镜头下,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昔日“水袋子”“旱包子”“望天收”的农田变成了机械化、产业化、景观化的高产田。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的农田建设,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公安县发展“三个合作社”和促进“四个公安”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突出超前思维明确建设重点 今年年初,公安县委县政府在三级干部会议上部署2021年经济“乡村振兴”持久战,提出了围绕农业,突出“种养加”,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重特色,强加工,壮品牌;围绕农村,突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点,把农村打造成吸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宜居宜业家园。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公安县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培植优势主导产业相结合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围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打造稻虾共作、稻渔共生、绿色果蔬等优势农业产业,注重产业提升。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为重点的6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20万亩生态果蔬种养基地,特色优势产业逐步成型。 为了更好地落实粮食战略,提高粮食产能,该县按照大田块、大交通、大水利的理念,注重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减少重复和浪费投资。截至目前,全县共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12.91亿元,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在项目整合上,该县遵循《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注重搞好项目区美丽乡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配套衔接,将原来分散在财政和住建的美丽乡村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注重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贫困村覆盖,推进市场主体进村+村集体+贫困户兴办产业,增加村集体和农户(贫困户)的收益,为脱贫攻坚打好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共整合资金2550万元,开展了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覆盖16个乡镇的33个贫困村,建设规模达30万亩,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步伐。 突出高效机制创新建设路径 章田寺乡联台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一条长400米的水渠,波光粼粼,静静地流向田野。 章田寺乡联台村党支部书记冯运清说,作为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部分,章田寺项目区涉及联台村、祝家村,建设规模1.33万亩。项目实施后实行“稻-稻、稻-油”种植模式或稻鱼共养模式,可年产稻谷3833万千克、油菜籽403万千克,每年带动农民增收约155万元。 而在麻豪口镇三新村片区又是另一番景象。随着重阳渠桥的竣工,2800亩农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新村村副主任严宏贵说,过去全村耕地用土渠灌溉“跑冒滴漏”,田间无路或道路不通、不适宜机械化作业。经过整治,如今变成渠新沟畅、保肥保水、高产稳产的大亩田地,成为粮食种植大户争相流转的“香饽饽”。 创新建设三个合作社,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公安县突出高效机制的一大举措。近年来,该县抢抓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机遇,运用土地确权成果以项目区所在村为单位率先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盘活农村土地、劳力等基本要素,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项目区内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以土地“确权不确地”完成土地要素集并,并由合作社与新型市场主体对接,整体改造,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通过建立劳务合作社,有组织地向引进的新型市场主体派遣劳务用工,实现企业家种地、农民职业化转型;通过建立资本合作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的资产,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分享红利。 截至目前,全县成立土地合作社123个,劳务合作社94个,连片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的村达到69个,麻豪口镇沙场村、孟家溪镇青龙村等13个村实现整村流转,土地流转率达到68%,高标准农田项目全覆盖后,呈现产业兴旺景象。 创新实施以奖代补。为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县研究出台了《关于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允许经营者开展自建,政府审定设计、企业自行建设、政府验收补助、企业全面经营。截至目前,全县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引进市场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引进主体11家,建设面积28.096万亩,融入社会资本40297万元,有力推动了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建设。 创新建后管护机制。研究出台了《公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全面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和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同时,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运行管护经费补助,确保建成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突出高速推进强化投入保障 2019年机构改革后,县农业农村局组建了农业投资与农田建设股,负责起草农业投资与农田建设项目的需求建议并组织实施,承担农业项目的管理工作。整合原“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五大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力量,成立了公安县农田整治中心,隶属于县农业农村局的副科二级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农田建设项目的全程跟踪、检查、工程质量、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 工作中,全县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整合项目资金、统一建设标准、集中连片推进的工作要求,将发改、水利、农业、国土、农开等五个部门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并将县交通、林业、电力等部门涉农资金向项目区倾斜,确保集中连片示范区项目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时下的孟家溪,水稻成片,长势喜人,行走在一处处高标准农田生产道上,目之所及,田成方、埂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一幅丰收在望的画卷激荡人心。66岁的茶家铺村民陈志珍,现有6亩农田,以前曾分散在不同位置,两块最远间距约2千米,播种、施肥十分不便。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田块集中连片,既便于生产,又增加了产量。 “地处丘岗的茶家铺村,以前遇到旱涝都挠头,地势洼的受涝,地势高的受旱,粮食亩产一直上不去。”抚今追昔,公安县孟家溪镇茶家铺村党支部书记张杰深有感触:“现在好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四通八达的沟渠管网延伸到田间,旱能灌、涝能排,省事又省心。” 公安县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涵盖孟家溪、甘家厂、章田寺和麻豪口共4个乡镇,总建设规模6.11万亩。其中孟家溪项目区涉及三袁村、黄堤村、茶家铺村,建设规模1.61万亩。孟家溪项目根据建设要求,沟渠清淤13392米,坑塘清淤119101平方米,新建农沟28698米,新建土渠5440米,建泵站12座;修复3米宽水泥路7112米,修复4米宽水泥路827米,加宽1米水泥路1391米,加宽1米路基1728米,新修田间道6143米,修复田间道29404米,新修生产路14490米。 “过去农民靠天吃饭,现代农民靠高产田致富,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孟家溪镇负责人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孟家溪镇成立土地合作社15个、劳务合作社12个,连片流转土地6.6万亩,美丽乡村建设插上腾飞翅膀。 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县2019年高标准农田之孟家溪项目完工后,改善了灌溉面积16125亩,年新增水稻产量72.72万公斤,新增棉花产量4.74万公斤,新增油菜产量26.56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285.22万元。 “项目实施后,建成高产稳产农田16125亩,新增农业产值285.22万元。”张杰说,高标准农田建成“丰产粮仓”,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近年来,结合公安县“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县政府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题会议要求,公安县农业农村局按照优先安排“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优先安排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参与农田开发、优先安排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区域的原则,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达到“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综合要求。 “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公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2016年至2020年,全县总投资14.9526亿元,把79.65万亩“望天田”“冷浆田”变成了“吨粮田”“高产田”,土地产出效率得以提升,农民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是啊!过去农民靠天吃饭,现代农民靠高产田致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乡村振兴的腾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