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忠伟 延安,这座古老山城,以其“红色革命的摇篮”而享誉中外,吸引着无数人关注的目光。今年“七一”前夕,我再一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接受了一次文化洗礼。 随着参观的队伍,我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走进枣园的大院,驻足凝思,在这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若定,赢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杨家岭“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代表们当年坐过的长木椅,已现出斑驳的痕迹,主席台上悬挂着的毛泽东、朱德巨幅画像,画像上方的“七大”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几个大字依然熠熠生辉…… 走出“七大”礼堂,我来到了清凉山。这里,山势陡峭,树木葱郁,清凉山与宝塔山、凤凰山隔河相望、三山鼎足。 清凉山自古就是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着自隋唐至清代的各类建筑和大小石窟。其中,最著名的万佛洞,是宋代石窟,是陕北四大石窟之一,窟内雕刻有大小佛像万余尊。另外,山腰的月儿井、琵琶桥,山顶的太和庙等,都闻名遐迩。 其实,清凉山的底蕴,不只是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我国的新闻事业也曾在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是新中国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1937年至1947年,党中央在这里创办了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第一家新华书店、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等新闻单位,所以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86年,清凉山上建成“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这是我国第一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馆前矗立着一座象征着新闻、广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汉白玉雕像,旁边一通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这些珍贵的印迹,是我党新闻出版事业光辉历程的见证,也是我们今天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年,党中央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介宣传革命的主张,把全国人们团结起来,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孙犁,1945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接连写下了《荷花淀》《麦收》《芦花荡》《村落战》等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一经《解放日报》发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的革命斗志。 站在清凉山上,我不由得想起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写的诗《咏“七大”开幕》,他激情澎湃地写道:“百年积弱叹华厦,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豪壮革命情,巍巍清凉山。清凉山,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独特的红色印记,令人遐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