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8版:洪湖新闻

湖波依旧映初心
——记滨湖街道办事处滨斗湖村妇联主席谢爱娥

  □记者李天然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洪湖市滨湖街道办事处滨斗湖村村委会委员、妇联主席谢爱娥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谢爱娥,这位洪湖岸边乡村女医生,25年如一日坚守湖心孤舟,水上行医8万公里,用大爱撑起生命之舟。她以一位普通基层党员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这些年,谢爱娥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并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碧血丹心,25载孤舟为家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百里洪湖中央,有一个叫船头嘴的渔村,600多位渔民分散居住在370平方公里的湖面上。

  上世纪90年代,这里就像一座孤岛,没有卫生室,也没有医生。渔民生了病,哪怕只是小小的感冒,也得驾船走上20多公里的水路,到岸上看病。曾经就有一名产妇,因难产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母子双亡。村里多次筹建医务室,都因条件苦、待遇差,没有人愿来。

  1992年,船头嘴村再次招聘医生。此时,23岁的谢爱娥新婚不久,与丈夫何太瑜同为乡村医生,听说了这里的情况后,年轻的夫妻满怀激情和憧憬,毅然来到湖心孤岛,从此踏上水上行医路。

  谢爱娥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船头嘴村的情景:“正是8月份,师傅开船带我过来,一路荷花盛开,香得很哩。”但没过几天,一场狂风暴雨,便将她舒适浪漫的心情浇得七零八落,“那船,就像一片树叶,在湖面上甩来甩去,我怕得要死,还晕船,肠子都快吐出来了。”

  最初的浪漫和新奇,很快被重重挑战取代。卫生室设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船上,他们就住在舱板下狭小的船舱里,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她本是“旱鸭子”,既不会游泳,也不会撑船,在无风也涌三尺浪的湖面寸步难行。村民绝大多数来自江苏、安徽等外省市,方言生僻,难以沟通;湖上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都要走几十里水路,从岸上买来。最可怕的是,湖上人家分散游居,晚上唯有孤独和寂寞……

  面对远比想象中更艰苦的条件,谢爱娥一度动摇过。到湖上的第二天,陆陆续续就有十几个渔民来看病。第一年回家过年,渔民们纷纷拿出家里腌制好的干鱼,将他们的船舱都堆满了。“等老张的病好了,就申请调上岸”“再坚持一年,就回去!”在湖上人的淳朴和善良面前,谢爱娥离湖上岸的念头,一次次被延期。一晃,25年青春流进了可爱的洪湖,直到2017年,洪湖市实施大湖拆围。

  “乡亲们需要我,他们把我当亲人,我不能走。”从最初的一腔热血,到25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这么一个朴素的想法,历经岁月的沉淀,已经成为谢爱娥内心深处的信仰。            (下转第4版)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