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1版:特别报道

湖波依旧映初心
——记滨湖街道办事处滨斗湖村村妇联主席谢爱娥

  (上接第1版)

  医者仁心,8万公里水上行医

  “谢医生!谢医生!”2016年深冬,夜深沉,谢爱娥早已进入梦乡,忽然被外面急切的敲门声惊醒。她赶快爬起来。原来是爹爹吴广权焦急地载着生病的老伴张开平划船过来了。

  情况危急,60多岁的张婆婆呼吸困难,吐得上气不接下气。谢爱娥判断老人是突发心脏疾病,立马准备汽艇,一边为老人用药、输氧,一边加足马力向岸上驶去……那天,到达洪湖市人民医院已是凌晨三点,谢爱娥一边安顿因担心老伴吓晕的吴爹爹,一边跑上跑下为张婆婆挂号送诊。被诊断为心肌肥大引起突发心脏病的张婆婆,通过抢救终于恢复正常。缓过来的张婆婆拉着谢爱娥的手,眼泪差点掉下来:“我的命就是你救的啊!”

  这样的故事司空见惯。20平方米的医务室,最多时一天能接诊50多号病人,平均每周都要上门出诊二三次。她的手机里存有200多个号码,只要村民有需要,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有多远,她都尽快赶到。

  2008年暴雪,渔民李金付怀孕8个月的妻子发起高烧,剧烈咳嗽,夫妻俩准备出门看病,但没走几步,就被冰冻打滑的湖面逼回来了。试着给谢爱娥打电话,两个多小时后,谢爱娥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药箱,艰难来到他家渔船上,使孕妇得救了。2011年大旱,湖面变成了沼泽地,她穿着笨重的防水服,踩着齐膝盖的淤泥,去给刚刚做完肺叶切除手术的董继才看病……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多年来,不管是谁,只要找她看病,有钱无钱,谢爱娥都尽全力医治。渔民董继才做完肺叶切除手术后,回村做康复治疗。因家境贫困,在医务室有不少欠账,董继才心里过意不去,想放弃就诊。谢爱娥承诺给他记账,让他日后慢慢还,这才打消了老人的顾虑。像这样的账本,谢爱娥已记了满满15本。

  “我是一个医生啊。”亲朋好友笑她傻时,她总是这样说。这是一名医者的仁心,也是一名党员的为民情怀。

  25年来,谢爱娥与丈夫接诊病人3万多人次,出诊3000多次,背坏了8个药箱。25年,她在这片湖面上走过的水路,长达8万公里,足以绕地球两圈。

  拳拳初心,千帆历尽本色依旧

  当选“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后,谢爱娥的事迹开始广为人知。全国劳模、全国“最美家庭”、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纷至沓来的同时,谢爱娥也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2016年底,洪湖市全面实施大湖拆围、渔民上岸工程,船头嘴村的渔民相继离开湖区。多年来以湖为家,渔民们形成了对湖的深深依赖,对上岸后的生活充满担忧。

  面对渔民的彷徨忐忑,她组建了“三八红旗手标兵”谢爱娥工作室,继续为村民排忧解难。她积极向妇联、人社等部门求援助,组织妇女参加免费技能培训;主动与企业对接,请企业为他们先培训再上岗。在她的多方奔走协调下,87名渔民顺利被市威弘鞋业接收,13名妇女被悦兮半岛旅游公司聘用;村里3名女大学生得到市妇联“金凤工程”助学资金,4名妇女得到了“两癌救助资金”……

  2017年,她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向各级党委建言献策,呼吁解决乡村乡村医生年龄老化、养老保险等问题,建议加大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力度,提高乡村医疗水平。近三年来,她深入全市各乡镇村组,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150余场次。

  如今,谢爱娥和上岸的渔民一起住进了城里的安置小区,卫生室虽然仍叫船头嘴卫生室,但相比湖上,条件好了太多。虽然不用再摇桨划船,但她仍是上岸渔民最信赖的“谢大夫”。为照顾晚上下班看病的乡亲,卫生室的门一般晚上10点多才关,虽然她的家离这里步行只有几分钟,但晚上她还是坚持睡在卫生室。

  “说不定什么时候,老百姓家里有急病需要开药,一敲门我就能起来。”朴实的话语中,一个共产党员的拳拳初心溢于言表。

  □记者李天然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