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颖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重点在基层,挑战也在基层。许多困扰基层治理的矛盾和问题都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关,推进基层法治实践从“找人”到“找法”迈进,必须率先进行思想革命,彻底破除思想误区,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以法治思维引领基层治理。 破除“顾前不顾后”观念,基层干部办事要依法。从信访问题形成的普遍原因来看,基层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征地拆迁、宅基地分配、土地流转承包、农村建房违建等,都与基层干部法治思维欠缺,凭经验、重结果、轻程序有较大关系。基层法治建设怎么样,关键在于镇村干部的法治意识强不强。基层干部必须坚决破除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错误观念,不能一味追求效率而简化程序甚至不要程序,导致失去公平埋下隐患。要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倒逼基层干部思想的转变,推动基层干部办事多想合不合法,要遵循法定程序,运用法治方式,习惯用法治的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观念贯穿干事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宁愿多花时间、多费功夫履行法定程序,也不搞一时摆平、只求过关的短期行为。 破除“怕惹麻烦”的思想,解决问题要靠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层法治实践的情况都不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文化水平十分欠缺,在许多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简单粗暴,造成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而面对这些历史问题,由于时间跨度长、经历人员多,一些基层干部不愿意处理这些前任留下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槽心事,也担心这理不清的毛线团把自己拖下水,于是不合法便成为了绝妙的挡箭牌,只需要拿法治说事,“麻烦事”顺利推掉,“太平官”四平八稳,而人民群众的利益却无法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基层干部的强心剂,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要换位思考,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合法的诉求依法及时解决。面对具体问题时,要辩证分析,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用比较的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啃下“硬骨头”。 破除对“关系学”的迷信,群众遇事要找法。基层社会人情风盛行,人们普遍迷信关系。老百姓遇到事情需要和政府打交道,第一反应不是走程序,而是托关系、走后门。越是基层群众法治意识淡薄的地方,越信奉所谓“关系学”,许多本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问题,却采取找领导的方式进行,有些可以用市场手段解决的事情却习惯于靠行政关系。造成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也与基层法治建设的滞后密不可分。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这所谓的“关系学”就会逐渐失灵,靠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必然成为新常态。只有破除对关系的迷信,转向对法治的尊崇,真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自觉抵制不正之风,遇事找法成为一种自觉和普遍共识,法治的氛围才会形成气候,权力才能在阳光下运行,群众才能真正受益。(作者单位:沙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