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梅闻陈丹通讯员陈娇杜小宇 江陵县资市镇素有“鱼米之乡”“乒乓球之乡”“科技之乡”美誉,并以丰饶的物产、灵秀的生态环境迎接着八方来客。 近年来,资市镇突出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按照“项目兴镇、科技强镇、农旅活镇、和谐稳镇”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以特色农业产业和古迹遗存为依托的精致“农文旅”乡镇,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党建强、环境美、产业兴、民生惠、乡风淳”的乡村振兴之路。截至目前,该镇已斩获“中国楹联文化镇”“湖北省生态镇”“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荆州市卫生镇”等荣誉称号,“青山遗址”更是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党建赋能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 今年以来,该镇精心谋划、注重实效、创新载体,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五抓”为引领,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强化政治引领、创新引领、实践引领,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 坚持政治引领,抓领导干部带头学、抓党员干部集体学、抓专题培训深入学。以党委会、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谋细谋深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在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用党史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创新引领,抓主题活动引导学。创新“自选动作”,通过到革命老区进行红色游学、开展“情暖六一”爱童公益活动、开展江陵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志愿服务百日行资市专场活动、拍摄《献礼党的百年华诞·我想对党说……》视频、进行党史知识闭卷测试、举办资市镇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红歌向党·献礼百年”歌咏会等活动形式,营造全镇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坚持实践引领,抓学用结合办实事。资市镇大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资福寺社区开展“社区治理积分制”志愿活动,以组建团队、设计项目、兑换积分的形式,将奖励物资与积分挂钩,激发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和志愿服务的新活力。除每天安排2至3名机关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参与值班值守外,各支部还实施“1+1+10”(即1名队长、1个党组织、10名服务对象)的联系服务方式,发动机关及镇直各单位普通党员干部与社区居民结对,根据辖区单位实际、在职党员个人特长、职业特点以及居民群众的需求,建立特殊服务岗,常态化开展“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党员)接单”服务,为社区89户居民个性化提供服务,拓宽服务面,解决群众身边的难事、小事,为群众排忧解难。 唯有思想突破,才能发展突围。资市镇在全镇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深入学习贯彻“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暨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大研讨活动会议精神,号召大家破除束缚高质量发展之“冰”,勇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围”,进一步激励引导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迎难而上,以快行动确保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以严作风巩固党史学教实践成果和抗疫斗争成果,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突破。 环境整治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走进资市镇古堤村,路面整洁宽敞,道路两旁的民居也修建得非常漂亮,家家有树、户户有花。居民摆放杂物和垃圾的空地现在也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全都种上了绿植,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乡村要美,首先是人居环境要美。资市镇投入资金1340万元,在全镇打造绿化节点28个,种植草皮3万平方米,植树2424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36盏,国旗、中国结等路灯宣传牌738个,绘制文化墙绘6.4万平方米。高标准打造古堤村、先进村、潘市村、三支渠沿线,青山村一组、社区、集镇新民路段。 依托项目,建成污水处理站、环境美容站,铺设污水管网,完成“厕所革命”,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建立河道管护机制,拆除河道违章建筑,分区域分段面安排公益性岗位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杂、疏挖,确保沟渠畅通,目前已基本形成点上干净、整齐,线上成景的美丽新农村。 不仅如此,资市镇还利用村村响、屋场院子会等形式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利用评比栏等形式鼓励群众争当先进,利用修建景致墙、围栅栏、砌花池、建菜园、绘制文化墙、建农耕、德孝文化村组等,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让宅院变成花园、果园、菜园、游园,整洁美化庭院。 “西干渠一河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占地11000平方米,分为滨水乐活区和文化展示区,目前正在火热建设中。”江陵县资市镇镇长朱丽介绍,改造后将彻底改变西干渠沿岸脏乱差等问题,为居民提供休憩养性、乐享生活的场所,让城市与乡村的完美融合,进一步提升集镇品味。 发展产业撬动乡村振兴“金杠杆” 资市镇地处江陵县东北部,离江陵县城17公里,距荆州市区20公里,是典型的城郊乡镇,也是江陵前往荆州的必经之地。该镇交通便利,浩吉铁路、沙公高速、荆监一级公路贯穿而过,三观线、机场线联通全镇,区位优势明显。 在产业兴旺方面,资市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目前该镇共发展稻虾养殖面积近22000亩,亩平产值均在5000元,培育出了荆州虾宝、建军、平家渊等7家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潘市村连片露地蔬菜基地面积现已扩大到8000亩,年亩平纯收入达7000元,先进村大棚蔬菜基地现有标准蔬菜大棚503个,面积达463亩,年每棚平均产值可达1.5万元;全镇吊瓜种植面积1581.85亩,亩平产值达6000元;青山村、先进村、潘市村整合零散土地150亩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果树林9000多株,预计每亩产生经济价值1万元。李塘村龟鳖养殖合作社集孵化、生产、销售于一体,养殖面积450亩,亩平纯收入1.5万元,社员户平收益10万元。2020年12月,资市镇代表江陵县参加全市乡村振兴比点观摩,荣获第二名。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资市镇坚持“大招商、大引进”的理念,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成立服务专班,创新招商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坚持质量与数量并优,坚持社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坚持已有产业与引进产业互补,紧盯实力强、前景好、环保优的项目,进行重点突破。目前共有在谈项目6个,共计固定资产投入10.1亿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资市镇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疫情期间及解封之后,及时统计企业复工情况,提供招工服务;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各类惠企政策宣传到企业,张贴招商引资承诺书,全力营造兴企安商的良好环境,让优良发展环境成为资市新名片。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配强重点企业党员下沉力量,资市镇作为湖北万联泓建材发展有限公司秘书单位,在原有1名企业秘书和1名企业联络员基础上,再选派2名优秀党员下沉服务企业,建立“1+1+2”服务模式。 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2019年,资市镇对集镇“两横四纵”整体格局进行全面刷黑升级,围绕“五古”资源对新民路实行古色古香的古银杏小镇风格改造,投资900万元完成蛇家渊生态公园建设。2020年着手古银杏游园、西干渠“一河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及休闲步道长廊,金秋广场以及集镇农贸市场“五大工程”建设,充分展现集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古味”农文旅小镇。 精准发力打赢三大“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资市镇提高站位、提升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发力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打响化解风险“联合战”,全面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资市镇科学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全镇无本土病例或死亡病例;全力以赴做好抗洪救灾工作,荆江大堤和内垸堤防安全无虞;多措并举开展扫黑除恶工作,聚焦反诈禁毒社矫,社会治安总体稳定;协调联动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无非访赴省进京;强化措施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资市镇精准识别扶真贫,顺利完成全镇775户2547人脱贫任务,协调解决政策补助资金613万余元,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追缴各类承包款88.56万元,2020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379.62万元,村村收入过20万元,其中青山村达到了160.54万元。 打赢生态环境“保卫战”,坚决守住污染防治底线。资市镇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上,持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摸排登记企业(养殖户)排污许可36家,协作关停畜禽养殖场1家,整治黑臭水体2条;积极申报省级生态村,先进村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扎实开展河湖长制工作,投资78万元疏挖沟渠43.4公里,清理水花生1600平方米,投资133万元拆除河道周围176处违章建筑共11077平方米;开展秸秆垃圾禁烧工作,火点、黑斑得到严格控制。如今,该镇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 “空气好了,村庄美了,河水清了,在村里随意打卡,都能看到如诗如画的场景。”江陵县资市镇党委书记李平说,村子的“颜值”不断提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幸福。接下来,全镇上下一心,砥砺前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资市镇建设成为以特色农业产业和古迹遗存为依托的精致“农文旅”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