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4版:04

豆花湖畔走出老虎团团长
——寻访松滋市沙道观镇革命遗址

    革命文物见证烽火岁月

    老虎团团长严昌荣雕像

    扫码看视频

  □记者李弢通讯员张倩谢彩虹

  沙道观镇位于鄂中南、湘北及江汉平原的结合部,是松滋的东大门。沙道观原本是一座庙宇名称,由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逐渐发展成集镇,镇由此庙得名。

  严昌荣红色教育基地位于松滋市沙道观镇豆花湖村,占地3636平方米。该红色教育基地建有严昌荣烈士雕像广场,设有豆花湖革命斗争史陈列室、革命烈士陈列室。

  日前,本报全媒体报道团来到松滋市沙道观镇,缅怀革命先烈,追寻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追忆——

  传承革命薪火

  来到严昌荣红色教育基地,古朴的老屋一字排开,里面陈列着的老旧桌椅、生锈煤油灯及斑驳木柜等红色文物,见证了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陷入低潮,但我们的党组织生命力十分顽强。”沙道观镇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丁永林介绍,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松滋籍共产党员张波臣被中共湖北省委紧急派回松滋县委工作。经观察,他发现豆花湖村隐蔽性极强,遂于沙道观下渡口北岸秘密召开党组织会议,发展成立了松滋第一个党组织,在豆花湖村种下“红色树苗”。

  次年2月,豆花湖地区党组织施巧计护送黄杰到苦竹寺,筹建中共松滋县特支、中共松滋县委,县委成立后便开始酝酿武装暴动,即之后的“九岭岗起义”。7月,起义失败后,松滋县大部分党组织遭到破坏,只有豆花湖地区党组织仍在坚持活动。9月,中共鄂西特委派津诚到豆花湖主持重建中共松滋县特别支部。

  1929年1月,湘鄂西特委决定将松滋特支转建为中共松滋县委。后根据革命斗争发展需要,于同年5月决定合组松(滋)枝(江)宜(都)县委;1930年2月,分组松滋县委,并于11月再次合组松枝宜县委;期间,当地的党政军群积极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机构日益完善。1930年,成功发动当地群众数百人参加红军。在革命的危急时刻,豆花湖作为革命的大后方,充实了革命队伍的力量。

  赓续——

  厚植红色基因

  严昌荣烈士雕像由石像和基座组成,总高4.3米,以纪念其1943年为国捐躯;石像高2.9米,象征烈士的29个闪光年华;基座高1.4米,其左面是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右面是粟裕将军为其撰写的挽联,背面是烈士的生平简介,镌刻着这位“老虎团团长”光辉的一生。

  严昌荣,1914年12月27日出生于松滋县沙道观镇豆花湖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不到14周岁的他就成为了中共松滋县特支秘密交通员,1930年7月,他毅然加入了红军,并于1933年入党,追随贺龙南征北战。

  1936年随队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被选送至抗大学习。1938年春被调至新四军军部,任教导总队军事教员。

  1941年2月至1942年6月,他率领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与入侵日寇在华东战场驰骋厮杀,屡建战功,威震苏中,七团由此被陈毅授予“新四军老虎团”荣誉称号,严昌荣也获得了“老虎团团长”的称号。

  1943年9月,严昌荣在率部攻打兴化县唐子镇日伪据点的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他是家乡的英雄,我们要把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代代相传。”丁永林说。

  追忆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弘扬爱党爱国热情。今年以来,沙道观镇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多次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各村(居)党组织书记、镇直各单位负责人在严昌荣红色教育基地,举行“学党史、祭英烈、感党恩、跟党走”红色教育活动。

  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记初心使命,脚踏实地服务基层,为建设红色重镇、经济强镇、生态美镇、文明新镇贡献力量。

  奋进——

  打造工业强镇

  近年来,沙道观镇坚持以农业兴镇、工业强镇为主题,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同时,抢抓机遇,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实现工农业优势互补,助力乡村振兴。

  工业发展势头好。换甲山饮品有限公司改善经营模式,通过推广地区代理制度,畅通了销售渠道;硕兴服饰更新设备,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预计年底销售收入可突破2000万元,实现税收100万元。

  农业发展模式新。五凤谷、荆百佳两家企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服务农业产业化,定向种植面积均达到3000亩;豆花湖村美丽产业面积已达150亩,还将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

  环境整治效能高。该镇积极推行河长制,全面清理全镇沟渠;加强绿化造林,完成造林任务1140亩;推进“厕所革命”,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绘就渠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沙道观镇将以加强基层党建为抓手,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延伸产业链;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红色旅游和特色旅游发展;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新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