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佘海艳 提起水蛭,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吸血蚂蟥”,谈之色变,避而远之。然而就是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软体动物,竟被53岁的龚元当作宝贝一样,精心“侍候”着。 25年如一日,在这个鲜有人涉及的领域里,龚元摸爬滚打,传承中医药文化,用小小的水蛭打造起民康梦。2008年,龚元创办荆州市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在青桔工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日本医蛭规模化、工厂化繁育养殖基地。 国企辞职创业跨界养殖水蛭 1990年,龚元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至公安县一家国有企业——县科委下属企业印研社。仅仅3年,他就成为了这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28岁那年,龚元的母亲因中风晕倒,全家人带着母亲四处求医。一个老中医告诉龚元,水蛭在历史上早有治疗中风的案例。为延续母亲的生命,生物系毕业的龚元开始花时间研究水蛭。 “水蛭,俗名蚂蟥,是一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水蛭作为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已有两千多年的用药历史,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跌打损伤等功效……”不管是医学文献资料,还是从生物学体系中发现的蛛丝马迹,都说明了水蛭确实对治疗中风有积极作用。 为治好母亲的病,龚元托人去安徽、江苏等地找成品水蛭,然而水蛭质量参差不齐,药物价值更少。而母亲从发病到离世,仅半年时间…… 悲伤之余,龚元总在心里寻思:水蛭到底能不能治疗心血管病?逐渐萌生了人工养殖水蛭的念头。此后,他不断查找水蛭的药学和生物学研究信息,并开始小规模的养殖试验。龚元在宿舍的天台上,用泡沫箱和水泥搭建养殖池,摸索并实践着。 1998年,龚元与另外三位伙伴凑齐3万元资金,开始了养殖水蛭的创业之路。 突破技术瓶颈水蛭走出寒冬 蛭类动物是要冬眠的,但它的死亡,恰好就在冬眠和苏醒的过程中。 养殖水蛭第一年,死亡率90%,基本全军覆没……团队冒出两种意见:一种是,团队有医学、生物学的学科背景,来做人工养殖水蛭的第一代人,有一种使命感;另一种是,团队在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么蹚出一条路,要么迷路! 果然,现实将龚元和他的团队带入“迷宫”。由于人工养殖和自然生长环境的差异性,龚元的人工养殖事业一再遇到困难,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 龚元没有放弃,他开始在全国各地考察,拜访名师前辈,发现欧洲、俄罗斯这些国家的水蛭养殖与研究同样较为浅显,相比较,自己竟是走在最前面的。要做行业先行者的冲劲,再一次把团队凝聚在一起。经过漫长、枯燥的观察和试验,2010年,夏季水蛭人工养殖获得巨大成功,大量优质水蛭投入市场,供不应求。 取得初步成功后,龚元立即展开水蛭人工繁殖的研究。适逢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资金链濒临断裂。公司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面临瓦解。大家都劝龚元把人工繁殖的事情先放一放。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核心技术和产品,缺一不可! 2016年春,执拗的龚元带领研发团队开发出“水蛭越冬与繁育技术”,让大批水蛭走出寒冬。次年春季,人工水蛭越冬技术逐步成熟。至2018年,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医用水蛭人工养殖应用的产业路线,建成了规模化、工厂化的医蛭养殖基地。 致富不忘乡邻传承中药文化 民康公司养殖基地大部分员工都是埠河镇代市村的村民,之前基本上都在外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年收入相当可观。也正是由于榜样引领作用,激发了更多在外打拼游子的返乡就业创业热情,让一些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回归。 如今,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安县建设有两个水蛭养殖基地,是国内唯一规模化规范化水蛭养殖企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蛭养殖生产工艺,能实现水蛭整个生命周期的人工环境养殖。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新型实用专利4项,曾获评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2020年生产日本医蛭40吨,占据国内日本医蛭鲜货市场绝对地位。 公司通过引进生物制药专家,以水蛭素为基础研发的水蛭应用产品,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同时研发的外用凝胶制剂、美白祛斑化妆品等新型产品也处于生产转化过程。 在龚元看来,小小的水蛭也能成就大大的梦想,公司的定位从来都不是养殖企业,而是大健康产业链。龚元专注在研发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带领团队打造出“水蛭王国”,规模养殖既造福了乡亲,又传承了中医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