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特约评论员黄华斌 近期,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片”——教育“双减”正在全国各地同步“上演”,引发全民关注和热议。 人们发现,家庭作业变少了,一度火爆的校外培训班冷冷清清。这些变化,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叫好,也有人充满困惑。 “双减”新政,是对社会关切和时代命题的“答卷”。让学习更好地回归学校,让教育回归规律和育人本位,这是“双减”新政最根本的价值导向。如何答好这张时代考卷?教育和学校的主动发力固然重要,家长的协同配合更不可或缺。 一张时间表,关乎“健康”大文章。作息时间调整了,家庭作息时间管理要同步跟上。入睡、起床、作业和使用电子产品这四个关键时间节点,直接决定着“睡眠9小时或10小时”能否达标,必须依靠家长和家庭才能保障落实。 作业管理中有“大学问”。家庭作业少了或没有了,亲子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坚持亲子阅读,再忙也要守住至少30分钟。日常生活的体验也要更加充盈,家务劳动、社会实践、手工制作等,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增加孩子的艺术熏陶,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一技之长”。 不要给孩子盲目和过度“加餐”。一个普遍的心态是,已经患上“教育焦虑症”的父母,最怕孩子“闲”下来。家长一定要相信,学校教育才是最有质量的教育,坚决摒弃文化补习的“执念”和“心结”,真正让孩子在课后能“闲”下来。只有家长不走“偏门”,校外补课的市场才会“断链”。 减负不减“质”,减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这同样是“双减”新政的根本原则。“双减”新政,是一次牵涉面最广、影响最深刻的变革。以“减负”破题,直击基础教育领域最普遍也最深层的“顽疾”,任重而道远。学校发力,还需家长“鼎力”。只有每一位家长都参与其中,协同配合,才能共享“双减”新政的成果和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