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陈雪玲通讯员周奉洲 从1台毛巾印花机发展到20条印花生产线;从数十名员工,发展成现在700多人……20多年来,唐想林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对事业的执着,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村办小厂发展为如今家纺行业产业链完整、沙滩浴巾出口量全国领先的知名企业。玉沙集团有限公司相继成为日本西武百货连锁商超定点供应商、美国沃尔玛授权工厂、迪斯尼授权工厂和中央电视台热播剧《熊出没》授权工厂。 转型升级打开国际市场 “监利是棉花优质丰产区,区位优势突出,毛巾又是必需品,凭自己的拼劲应该可以搞出点名堂。”怀着这样的想法,1998年8月,30岁出头的唐想林以16万元的年租金租赁了一家停厂的村办毛巾厂,注册“湖北玉纱纺织有限公司”,从事毛巾半成品加工。 到2005年时,唐想林有了不少积蓄。然而,敢闯敢拼的唐想林不满足于从事半成品加工——他想升级产业,做自己的毛巾产品。同年,“玉沙”牌毛巾诞生。 新品牌要如何切入市场?“当时国内毛巾市场进入门槛低,很多家庭式作坊都能做。我想海外市场应该更广阔。”唐想林回忆说。 海外市场对毛巾的品质要求高,公司开始生产纯棉高品质毛巾。然而,出师不利,2006年,公司毛巾出口贸易额仅46万美元。唐想林想到通过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来改变局面。 2007年,刚刚起步的玉沙想要广交会的“一席之地”并非易事。他想尽一切方法,终于获得了别人腾出来的半个展位。靠着产品原料优质、花色出众,加之唐想林的极力推介,半个展位很快围满客商,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商,订单一个接一个。 从此,“玉沙”毛巾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拉近了公司和全球市场的距离,美国、欧洲、俄罗斯、西班牙等外商纷至沓来,玉沙集团由此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当年,玉沙集团的出口贸易额飙至498万美元。 聚焦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国际市场既有机遇也是挑战。 “企业只有靠诚信赢得客户,用品质占领市场,才能恒久立于不败之地。”唐想林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玉沙集团深谙这一朴实的真理。公司发展20多年来,自主创新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公司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丰富产品档次,提高产品质量。 2012年,唐想林在数次外出考察后,引进法兰绒项目,并从沿海地区请来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专业团队。2013年,玉沙集团投资3.5亿元,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设备300多台套,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玉沙”牌法兰绒毛毯上市后产销两旺。 2016年,玉沙集团研发团队在毛毯的材质、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推出法兰绒的升级换代产品——“巴厘绒”毛毯,新产品的厚度、弹性、手感等更符合消费者口味,产品附加值大增,市场竞争力更强。 2017年,高端产品貂绒毛毯摆上了玉沙集团的产品展示厅。貂绒毛毯在仿兽皮效果、手感风格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是玉沙集团研发创新的又一成果。 在玉沙家纺产业园,研发中心大楼格外醒目。玉沙集团与武汉纺织大学联手成立了“研发中心”,开展新品开发、版式、花色设计等方面研究,通过研发不断创新,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 从“玉沙”牌法兰绒毛毯到貂绒毛毯,玉沙集团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之在纺织行业站稳脚步。 热心公益彰显责任担当 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是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残疾夫妇唐文平和李秀英,在玉沙集团工作11年了。2011年,为照顾上中学的儿子,在外务工十多年的夫妻俩决定回监利上班。听说玉沙集团的车间招收残疾人就业,唐文平抱着侥幸的心理去面试,通过后,夫妻二人来到玉沙集团上班。 如今,唐文平夫妇每月总收入超过1万元。他们翻新了老屋,置办了家用电器,儿子也从理想的大学毕业,月薪万余元。 在玉沙集团的发展路上,唐想林始终不忘公益事业。公司曾捐资100多万元,先后在容城镇、桥市镇、朱河镇设立助学奖金;监利桥市镇南塘村贫困落后,唐想林出资为村里修筑道路。公司还实行农企牵手,为农民提供优质棉种和技术辅导,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州大地。唐想林第一时间带领公司捐赠现金10万元助力抗疫。特殊时期,口罩短缺,公司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布局转型,租赁2.4万平方米超大车间,先后投资6300多万元,克服开工人力不足、货物运输受阻等诸多困难,生产防护口罩等疫情防控重要物资,有效缓解了当地防疫物资短缺现状,彰显出企业的担当和责任。 从破旧小厂到如今的玉沙集团,唐想林带领公司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了一次次蜕变和飞跃,焕发出企业无限生机与活力。 “我们会继续加强创新研发,加大基础设施、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把企业做大做强,为推动地方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唐想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