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5版:

从细节着手确保颗粒归仓
我市大力推进机收减损工作

    市农技推广中心荆州高新区专家大院荆州日报编辑部

    合办

  □记者周军通讯员付明付维新

  金秋九月,石首大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给田野披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

  这几天,石首骏友农机合作社里分外热闹,周边不少农机手前来交流机收减损技术,从细节入手,探讨机收环节减少农作物损失的技术要领,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作贡献。

  低损高效全面部署机收减损工作

  石首市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

  市(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县)、全国农机平安示范市(县),有东齐、丰农、骏友等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有效提高了当地及周边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为了推进水稻机收减损工作,该市农技推广机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部署,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抓手,通过出台技术指导意见、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技能比武等措施,规范机手操作,指导全市水稻联合收割机秋季收获作业,以“低损、高效”为目标,有效减少了收获环节的粮食损失,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近年来,该市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成推广应用相关技术,有效推进全程机械化。2020年,该市农机总动力达54.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80.1%,主要农

  作物的耕种收关键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全链条发力多举措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机收环节的损失究竟有多大,机收减损技术可以减少多少损失?我市农机专家付明介绍,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他算了一笔账: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年水稻产量为400-500亿斤,损失率在3%-5%,如果能够减少1%的损失,相当于增加40多万亩的产量。

  粮食收割环节的损失非常突出,其受到自然因素(灾害造成的作物倒

  伏,田地积水等)、地理环境因素(土地不规整、地块小等)、机手操作使用、农机和农艺不相适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21年,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的114项农业主推技术中,将机收减损技术作为重点技术进行推广。

  要实现节粮减损,需要“产、购、储、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打牢基础。收获环节,要着力降低机收损失,实行产地烘干;储粮环节,要推广绿色、安全储粮技术;加工环节,则需推广先进的粮食成套加工技术。

  具体到水稻机收环节,可以采取确定合适收获时机、选择适用机型、做好作业前机具准备、正确开出割道、选择行走路线和作业速度等措施来减少损失。

  目前,全市农技推广工作者全员上阵,把握水稻机收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广机收减损技术,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