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1版:01

一江清水送绿来
——荆州市聚焦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纪实

    喜迎党代会奋进新征程

    ④

    □记者荆文静

  打开地图,坐标长江中下游,“九曲回肠”之地见荆州。

  483千米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境,蜿蜒如玉带,串起所辖8个县市区,占湖北省长江干线近一半。

  荆江两岸,生态“堤防”郁郁葱葱,点线连片,构筑“母亲河”的生态屏障。点缀其间的洋码头文创园、万寿公园、长江大桥、临江仙公园“串珠成链”,游人如织,形成荆江风情带靓丽的风景线。这是荆州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的网红景点之一。

  5年来,荆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接续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拔钉清障”,不折不扣做好中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

  绿色旋律之下,一幅碧水绕城、四时花香、鸟鸣鱼跃的美丽荆江新画卷徐徐展开。

  以绿为美“颜值”提升在修复中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11月,荆江两岸迎来了一大批罕见的国宝级候鸟。“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濒危物种青头潜鸭、东方白鹳、小天鹅、紫水鸡,纷纷在长湖、洈水、崇湖、菱角湖等地“安家”。

  6月21日,荆江公安窑头埠附近,数头江豚嬉水的画面,萌翻了网友。

  去年秋季,荆江首次采集到长江顶级掠食者——鳤。

  越来越多的“水中精灵”现身,成为荆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风向标。

  难以想象,曾经,荆江岸线满目疮痍、河道千疮百孔、非法捕捞猖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母亲河“病”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荆州直击“长江大保护”难题重点,以壮士断腕的果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一场长江生态保卫战就此打响——

  绿色“指令”抓落实。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实施全省首个“一湖一法”《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制定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长江中游荆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推进河湖库长制,建立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进一步探索实施四湖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等;

  治乱清源出重拳。关停拆除长江干线340处非法砂石码头,腾退岸线55千米,破解“化工围江”,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62家,排查整改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溯源整治建立“身份证”,实施削减燃煤污染、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机动车船污染防治等“六大攻坚行动”,化解“垃圾围城”矛盾;

  严打犯罪零容忍。斩断非法采砂“黑手”、严打非法捕捞、全面杜绝长江水域盗采砂行为,开展护水、护鱼、护砂、护林、护法、护民“长江生态保卫战”,侦破涉案价值1.28亿元的郑国平非法采砂涉黑案等系列大要案件。

  生态修复下苦功。植树造林230万亩,完成退田还湖22万亩,每年投入过百亿元支持重大环境治理项目,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环长湖湿地修复、四湖流域生态补偿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一路走来,一组组数据,彰显了荆州生态环境的改善——

  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2.9%,四湖总干渠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超过90%。秸秆禁烧综合考核连年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36.7%。

  一路走来,一张张国家级名片,见证着荆州向绿而行的决心——

  (下转第2版)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