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郭江峰 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纷繁各异的印记。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获得感”是我市社会民生领域的关键热词。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掷地有声的承诺推进民生福祉改善,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 当困难职工搬出危房住进敞亮新房,背后是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的宏大规划;当患病群众不再吐槽,背后是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荆州实践;当学生家长不再为教育公平烦恼,背后是城乡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 每一个小小的片段,都浸透着市委、市政府的民生情怀,更回荡着荆州市提升“民生温度”的铿锵足音。把紧为政之要——革旧制去痼疾,共享发展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坚持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荆州勇毅笃行。 直面百姓之困。 五年来,城市医疗联合体、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优化,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县域内就诊率达91.2%。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共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400项。推动人口计生事业转型发展,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27万张,每千人床位5.87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人数等数据比“十二五”期末均有显著增长。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1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62个,湖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17个。 补齐短板之缺。 五年来,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根据荆州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2.46亿元,新建或改扩建校舍面积124.7万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17.2万台,惠及义务教育学校683所、学生近42万名。今年,又全力推进万个中心城区学位扩充项目,集中力量扩大中心城区学位供给。截至目前,已有灵均中学、关沮新城实验学校、张居正小学等7所学校改扩建教学楼投入使用,增加学位7560个,有力缓解了中心城区部分地区学位供给不足问题。 革除体制之弊。 五年来,探索优质均衡发展的“破立”之道,荆州一直在路上。出台了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规划,荆州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分别编制了区域内学校布局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荆州区大胆推进“一校多区”改革,市实验中学整合郢都中学,东方红中学与南门中学合并,荆州实验小学先后完成草市和新风校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充,让百姓获得感骤然提升。 撤除藩篱,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企业职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等所有符合法定参保要求的人群,并建立了养老保险各险种间的衔接制度,全面放开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面推广电子社保卡,方便人员流动参保,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险待遇,最大限度实现公平。 让人民群众“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荆州大刀阔斧。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