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2版:荆州要闻

(上接第1版)

  “十三五”期间,我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完成开工154155套、总投资额700亿元。其中,市本级城区累计完成开工109500套、总投资540亿元,腾地近2.85万亩,惠及80余万城乡居民,指标增速已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2020年4月7日,沙市区十方庵社区率先在中心城区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当年,荆州市改造226个老旧小区,涉及39888户,户数全省排名第二,改造建筑面积占全省比重为11.5%。今年,将以居民需求与整体规划相结合,分阶段改造水电气、下水道、化粪池、立面、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相关功能,打造美好社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就业规模持续巩固扩大,城镇新增就业35.5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1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检验着施政者的政策取向。从看病难、看病贵到看病更便宜、更方便,从少有所学到老有所依,从安居宜居到就业保障,640万荆州人民拥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兜住民生之底——托底线解急难,温暖相随

  2020年5月和10月,民政部门两次对全市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和重点扶贫对象进行100%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兜底保障“清零”。

  五年来,我市着力构建衔接紧密、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社会救助制度,“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荆州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做“实”基本民生保障。

  社会救助标准、孤儿养育标准保持自然增长。截至2020年底,市中心城区城市低保标准达每人每月720元,县市达每人每月70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每人每年6100元。机构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达每人每月2304元,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达每人每月1440元,均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37808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14928人,已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兜底保障的农村贫困人口93674人,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进一步规范了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和发放程序,全面推开“救急难”工作,全市临时救助水平由2016年人均659.87元增至2020年人均1920.81元。及时足额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全市60803名重度残疾人和45267名生活困难残疾人,年均发放金额过亿元。

  此外,全市民政系统还通过“温暖救助”“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体幸福感。五年来,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588人次。

  做“优”民政公共服务。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我市已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082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9个,民办养老机构53个,农村福利院105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59个,农村老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1456个。居家养老服务城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75%。养老床位总数4.7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超过35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及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实现全覆盖。农村福利院的运营经费已全部纳入县级财政。各县市至少有1所能为县域内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福利机构,特困老人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农村留守老人定期探访比例达到100%。农村福利院“平安工程”和冬暖工程圆满完成。

  做“深”社保体系建设。

  截至2020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8.2万人、32.56万人、36万人,比“十二五”期末总体增长14%;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参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实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推进社保费征缴职责划转。疫情期间实施减轻企业负担社保政策,为我市企业减免社保费10.7亿元。

  同时,连续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连续6年提高因工致残人员伤残津贴等定期待遇。

  住房保障上,让每一位弱势群体都感受到温暖。

  从棚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到公租房实现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应保尽保,再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上安全房,我市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重视不同层次人群的住房需求。从住有所居到宜居、优居,我市正通过租、售、改、补多种方式,把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广、越织越密。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荆州,聚力而行。

  提升城市品质——谋民利解民忧,幸福加速

  作为水资源大市,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是荆州重要的民生工程。

  从“长江之险”到“长江之美”,荆州昂首阔步。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治水步伐不断加快。瞄准治水脉络前沿,聚焦污水处理,启动红光、城南、草市3座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设计规模共13万吨/日。中心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臭水沟”重现生机。我市城区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太师渊、范家渊、西干渠、豉湖渠7个黑臭水体,通过实施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荆州涌动着造绿的澎湃热潮。

  近年来,全市新建57处街头游园,新增面积56公顷,城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6.02平方米增至10.6平方米。中山公园、明月公园、滨江公园等成为城市“绿肺”。以临江仙公园、万寿公园、荆江园、望江花园、文星花园等六大功能区为主的长江岸线风情带,以及园博园、城南公园、荆州海洋世界公园、“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等项目,成为展示大城市形象与气质的迎宾通道和窗口。通过打造环长湖绿道,升级改造九龙渊公园、太师渊公园,打造10至15个街头游园,让城市处处呈现“城绿水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贯彻城市建设新发展理念,荆州思路清晰:谋民所需,温暖民心,让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十三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区新建城北快速路及东延伸线、荆州大道、沿江大道等9条骨架道路,总长度约64.5千米。启动“城市双修”工作,先后实施荆江大堤综合整治项目,着力打造“滨长江,环古城”景观带,围绕长江和古城等城市节点修建城市绿道共计约68千米,初步形成了“绿随河走”的绿色长廊。同时,推进荆北片区、沙北片区、荆州开发区、荆州高新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新区路网建设,交通微循环得到改善。

  为避免城市道路反复“打补丁”,实现主次干道“路下到路上”一个样,重点开展荆北片区、沙北片区21条主次干道给水管网建设,共计130千米;对武德片区、城南片区27条道路以及中心城区主要点位开展老旧管网改造,累计改造102.6千米,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畅。

  荆州宜居的背后,是完善的政策措施,严而有力的落实。

  防涝排渍措施得力,使城市“血管”迅速疏通。几年来,对城区泵站所有水泵、电气设备进行检修保养,按照预案开展排渍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严格执行排水预案。不仅如此,为确保管网畅通,对城区18条道路排水管网进行疏挖清淤,对法雷奥、荆襄南路、长港路等7个路段进行管网改造,确保雨季我市中心城区无严重渍水,市民安全出行。

  伴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如今,我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已然形成。

  发展为了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新一届荆州市委必将回应群众的新期盼,不断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为百姓幸福“加码”。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