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凤华 读完作家安频的《道味画廊》,我仿佛看到《论语》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书中作家一路行走看到的景、遇到的人、搜集到的掌故及思考所得,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是超越功利超越生死的出世精神,是“与道冥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是追求情感抒发与个性表达,追求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立象尽意、以象载道的好文字。 这本书分为“荆楚屐痕”“食撩乡梦”“飞翔精灵”“流光碎影”四辑,洋洋大观约四十余万言。作者采用立体透视的叙事方式,深度发掘荆楚故里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资源,以鲜活的乡村气息、真挚的生活体验和细腻的情感倾诉,穿越历史,观照生命。屐痕所至,尘浊如洗,丘壑自成,文字从笔下汩汩流出。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作者飘然潇洒的漆园高风,更看到他内心深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看到他的热情、率真和浪漫。如果把这本书仅仅看成普普通通的游记,那就大错特错了。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郭熙《林泉高致》)。”中国士大夫沉溺于自然山水,从来就是与生活、情感紧密关联,是充满烟火味的温暖人间。它既有世俗生活的一面,也有与“道”相通的一面。有儒家所倡导的人间情味的美,也有庄子高扬的大自然的美。已故李泽厚先生认为,这种“儒道相互渗透的结果,将审美引向深入……表现着对人生的超越态度”,由此得出结论,“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美的历程》)。”我觉得,退休归隐的安频先生,寄情山水而“心存魏阙”,玩乐江湖而忧乐天下,真正做到了儒道精神的统一。 从习家池的“正气千秋”到古隆中的“淡泊明志”,从《伍欣甸园蓝莓香》到《鲜香的白花菜》《风从东方来》,作者纵横纸上,打量一个个从眼前走过的古人和现实中的平民,以满怀深情的笔调展示他们的存在和置身于其中的生活场景,使改革开放后的乡村生活,获得了诗意的点缀和提升。在游玩中发现,在感官里思考,这正是作者身在江湖心忧天下的注视和书写。书中提到很多红色景点,涉及到很多党史人物,作者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历史担当,潜心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再现了革命前辈忠诚、勇敢、智慧的英雄主义气概。比方针对“二七”大罢工领导人施洋,作者提炼出“不畏强权、一心为劳苦大众”“抛却私心”“对大众有深厚感情”等观点,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青龙潭,你不会忘记》这篇文章,对我感触犹深。为了再现青龙潭的历史和旧日繁华,作者三次深入现场采访,从民间传说到口述历史,从唐宋古韵到民国风流,从昔日繁华到今朝凋零,从如此大的跨度中寻觅历史遗落的吉光片羽,还原那个年代的码头、老街、建筑和人物,呈现出浓郁的历史年代感,再现了安陆地域人情物产特色风貌。《游诗仙故里品李白神韵》《白兆山上拜李白》《千里快哉风》《黄鹤楼上白云飞》《云深武当山》这几篇,探微、还原和解读历史人物,打捞历史真相,以独特的民间视角表达对历史的认知,尤其是作者多年跟踪研究的陈友谅,打破了以往主流认知对历史正统解读的垄断,体现了他可贵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作者深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奥旨,把史料、掌故、传说、诗词巧妙地与自然风光结合,杂糅其间,娓娓而谈,看得出他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生俱来,其学养底藴之深厚让我瞠目结舌,尤其是那几篇写洪亮吉、刘基及湖南新田骆氏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能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登上大学学报,是作者名至实归、三更灯火苦读的结果。 监利、网市街等地名在“食撩乡梦”这组散文里高频率出现,深厚的美食文化内涵化作浓厚的乡土气息,使故乡充满滋味的诱惑。好吃会吃的人,一定做得好吃;一个善于经营厨房的人,想必他的生活一定很精致。这个例子,文坛最常见的,恐怕是汪曾祺。安频是否亲持中馈,不敢妄自揣测,但文中有用麻油腌萝卜、煸香菇豆腐的经历,应该不是虚构。其实美食最根本的是勾起温暖的记忆,感受故乡百转千回的亲情和鲜活气韵,正如《笔端食香》所云:“生活是一个七天接着另一个七天的故事,生命在这一年四季的交替中慢慢消逝。远离故土和亲人,心中常会感叹、怀念。感叹人世的变迁,怀念在家乡的美好生活。每当听到浓浓的乡音,吃到熟悉的家乡菜倍感幸福,更会珍惜回归故里和亲人团聚的日子。”这些文字,写出了万千游子的心声。 安频广见博闻,古文功底深不可测。在书中,还写到江汉平原的多种“飞翔精灵”。既博考文献,又佐以诗文。有些可能还涉及到学术上的东西。比方监利乡间的“豌豆八果”,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布谷鸟,读了他的书后,才得知是杜鹃。列举了《本草纲目》的诸多别名,还有《寰宇记》《荆楚岁时记》及《禽经》等书目记载,用了王建和杜甫的诗来佐证。还有白鹇、鹪鹩、鱼虎、鸂鶒等,让我们恍然大悟,江汉大地举眉可见的水鸟,原来是这样古意盎然。使我们在体验文字美的同时,也增长了趣味知识。 安频先生经历过大半辈子官场的摸爬滚打,阅人无数,百味尝尽。本可除却烦恼,安享天伦,却还是忘不了乡间曾洇染过的芳兰芗泽,拿起笔展示平生,借陶庵的话来说,叫“大梦将寤,犹事雕虫”。这世上,烟酒麻将,江山美人,各有所爱,无可厚非。偏偏有我辈这种“名心难化”的“慧业文人”,还做着“卢生遗表”的美梦,以致于孙儿狠狠扭着我辈耳朵,大吼“都什么年代了,还玩文学?” 安频与我神交已久,棠棣之情,虽千山万水,未敢阻隔。新书付梓后,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读后感慨良多。公赖七步八叉之才,本可名列宗班,奈何我生不辰,文运多蹇,扼腕之叹,响彻江表。仅就本书而言,我还是拿《文赋》片段来表达我的敬佩之情: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侵。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我认为,《道味画廊》这本书,“道”中有“味”,“味”中寓“道”,是可以当此誉的。 (作者系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