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世雄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对上海、南京形成了包围之势。武汉岌岌可危…… 这一年,华中大地的深秋,早早地铺满了白霜。虽未进入冬季,但干燥而坚硬,刺骨的寒风仿佛把人的脑子冻结的连思维都凝固了。 这一年,邓初民因抗战紧迫,回到了家乡石首。 这一年,地处长江边的石首县城绣林,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秋风的侵袭下,时而可以听到树枝的折裂声,好像它的肢体在树皮下碎裂了,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吹落到地上,平添了苍凉的感觉。 邓初民﹙1889—1981﹚出生长江北岸原石首县新厂蛟子渊邓家台,其父在家乡作塾师,从小就有子承父业、办学育人的志向。在石首县立高级小学和荆南中学读书时,曾为自己取名“希禹”激励自已要发奋图强。1912年,邓初民到武汉江汉大学学习,为他今后教育家的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期间,他读社会发展史一类的书籍,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他很羡慕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制度,希望做一个无阶级、无剥削社会里的人,这就是“初民”之名的来由。 邓初民由汉回县后,目睹桑梓文化落后,尤其是教育,慨生了兴学之念。 怎么办?他首先想到了同乡李沅蘅。 1937年11月,邓初民,从石首新厂来到了桃花山。虽临近初冬,桃花山还是很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邓初民无心欣赏美景,匆匆来到了李沅蘅家里,两人一见如故。寒暄一番后,便谈起了办学的正事,认为要想振兴乡梓,必须兴办现代学校,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李沅蘅(1874—1952),字镜涵,桃花山王李场人,家贫,由李氏宗族资读。1892年中秀才,补廪生。1897年考入武昌普通学堂。1900年进两湖书院,毕业后以教书为业。在武昌北路小学任教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启蒙教师。 1913年李沅蘅被聘中华大学授国文。他同情革命,与恽代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人师生情重,李沅蘅经常与恽代英谈起回乡梓办学的意愿,恽代英非常赞赏老师回乡办学,提高民众素质的想法。在《恽代英日记》(1981年中央党校出版社)中14处提及“沅衡师”。 恽代英、族侄李恒久、李良耀、李兆龙牺牲后,李沅蘅遂每年“冬至”日祭奠,寄托哀思,同时,也激励他为乡梓多培养人才,改变落后的面貌。 1937年下半年,抗日军兴,武汉危急,偌大的中华,己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李沅蘅只得由武汉返回石首老家躲避战火。 李沅蘅听完邓初民在家乡拟兴办学校的主张,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大加赞赏,并承诺愿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效犬马之劳。 两人在兴致谋划学校愿景时,李沅蘅向邓初民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石首教育界大名鼎鼎的王贯三。 王贯三(1883—1955),字魁廷,号允若,六波庵人。7岁启蒙,10岁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09年入荆南中学。1912年入武昌中华大学,其间与恽代英为挚友,常出入其师李沅蘅组织的同乡会,创办《石首周报》。 1924至1926年,王贯三回石首任教育局局长,在全县扩设公立小学近40所,坚持教育经费独立。因拒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孙增珪笼络而遭排挤。1929年赴武汉,与学友组织律师事务所谋生。1931年大水,王贯三自武汉回石首闲住,设禅读经,研究佛教。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统治,1932年受戒于沙市章华寺本一法师,法号“妙云”,成为佛教居士。 王贯三人虽在佛界吃斋念佛,但心仍牵挂着教育。接到李沅蘅办学的邀约后便连夜赶到了绣林与邓初民、李沅蘅会合。 三人相聚绣林山上,鉴于石首当时全县己有40多所小学,但没有中学的现实,商定办一所初中学校。 这之前,清光绪卅三年(1907年)用“庚子赔款改学堂捐暨学费”,在绣林山麓设立过一所“石首县官立预备中学堂”。当时开有1个教学班,有学生47名,教职员5人。但开办仅一年时间,就因为没有经费来源被迫停办,学校的教室被改为文庙,除了祭祀孔子之外,塾师用于萌学。 确定了办学阶段为初级中学层级后,三人又商定办学经费由邓初民去省政府争取。 时任湖北省国民政府主席的何成浚早年留学日本,与同为日本留学生的邓初民在北伐战争时期相识。何成浚非常欣赏邓初民的人品、学识与才华。邓初民时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省乡村促进委员会负责人,在何成浚面前有“硬梆梆的”的话语权。 邓初民领受争取办学经费的重任后,马不停蹄的回到武汉,向省国民政府主席何成浚递交了创办石首县立初级中学的报告。 由于时处抗战时期,省政府的财政十分吃紧,申请经费的报告迟迟未见批复。邓初民心急如焚,就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关系,“程门立雪”般的见到了省主席何成浚。见邓初民说的言之凿凿,何成浚稍微思忖,大笔一挥:拨款三千大洋作为石首县开办中学的经费。 经费始获批准了,谁来主持学校事务出任校长呢? 从社会名望,学识能力,筹措经费等考虑,李沅蘅、王贯三两人一再推举邓初民出任校长。邓初民考虑到自己身兼数职。除了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省乡村促进委员会负责人等职务外,创办的《民族战线》周刊还要打理。而且朝阳学院马上也要迁到石首,作为政治系主任也有很多工作等着他。 邓初民、李沅蘅、王贯三商议发挥三人各自的优势,由李沅蘅任校长,邓初民任副校长负责办学经费的筹措,王贯三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负责招生与教学。决定后便将此方案报送时任县长刘俊批准。 刘俊(1901—1977)又名刘劲,号逸尘,广济县人。1921年考入省立第二中学,后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法科。1928年在上海与李书诚、邓初民等编辑出版《疾风》《双十》等进步杂志。1937年抗战爆发,刘俊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董必武引导下,参与创办《民族周刊》,与邓初民、黄松龄、孟宪章等人发起组织“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经董必武、邓初民、孔庚力荐,1938年1月出任石首县长。 刘俊见到三人呈送的报告后,马上批准了办学申请。并部署安排密加凡、熊家凤、王延龄、吴先玲、赵垩等共产党人组织抗日宣传队可以到学校活动,宣讲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共投降阴谋。 由于时近年底,开学在即,来不及新建校舍,民国廿七年(1938)2月,即借原县立中心小学校舍开学上课(即原县五金公司旁的老公安局所在地)。 校名为:“石首县立初级中学”,从此结束了石首没有初中教育的历史。 首届招收初一1个班,学生63人。开设公民、体育、卫生、国文、英语、算学、动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等课,每周的教学计划34个小时。 邓初民、李沅蘅、王贯三创办石首县立初级中学以后,因日本入侵,时局纷乱,县城不时被日机轰炸,曾几次迁校和停办。 民国卅二年(1943)5月,学校遭受了开办以来的最大一次磨难。据校长周方楠的报告:县中逃难至团山寺曹家场。5月5日突遭敌人侵袭,学校所有教具、文誊、图书等公物均被损失,教职员衣被等物亦被抢劫一空,情况凄惨,不可言状。部分师生随校长西上至五峰县,仅求维持生活,无法进行学习,县中师生到此解散。 民国卅四年8月﹙1945年﹚,日本投降后,县中迁县城近郊官田湖; 民国卅五年2月﹙1946年﹚,因官田湖校舍太差太窄,县中又迁至北门口(原日本仓库镔铁房子)。同年,县中增设简易师范科一个班。 民国卅六年2月﹙1947年﹚,国民党县政府决定整修旧文庙,作为县中的正式校址。县中由北门口迁到县城文庙(即原一中、现邓初民中学校址)。从此,校址才稳定下来。 1957年9月,学校改称“石首一中”,次年学校增设高中。 |